回望家书里的新中国|人文天地·南海潮

张丁
2024-10-07 15:04
摘要

《家书里的新中国》选取写于1949年前后的三十余封家书。

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4亿多中国人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党史、国史均有详细的阐述。《家书里的新中国》选取写于1949年前后的三十余封家书,从个人视角回望这场关系中国人命运的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意义。

《家书里的新中国》 张丁 编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本书所选家书的作者以普通党员、革命军人为主,还有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进步群众等。他们聚集在党的旗帜下,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建设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为党旗、国旗增添了光彩,共和国的史册上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

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投身革命大潮,还是在风雨飘摇中固守小家庭?无疑,这些家书的作者们选择了前者。他们辞别家人,加入革命队伍,即便前途未卜,也义无反顾。然而,他们怎么能够忘记家乡的亲人呢?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恋人……无一不让他们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收入本书的三十余封家书即是明证。

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砥砺前行。数十年过去了,当我们捧读这些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时,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击战前大东山战斗中牺牲的许英烈士,在战前写给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中说:“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1949年6月13日在咸阳阻击战斗中牺牲的郭天栋烈士,在写给父母、尚没有寄出的家书中说:“儿为祖国不能敬〔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儿虽没入党,而〔但〕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他们都是在人民军队里锻炼成长起来的坚强战士,他们认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坚定跟党走,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主动作为、追求崇高的品格。1949年1月24日,参与接管天津的第四野战军战士罗士杰给父亲写信说:“只要再有一年,这个全国光明的日子就会来临,希望您保重身体,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以助我们早日完成全国解放的胜利。”1950年1月6日,即将赴长沙就任第53军政委,参与改造长沙起义部队的王振乾将军给两位弟弟写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不要从自满保守情绪出发,计较个人的斗争果实,因而产生松劲享乐退休等现象,革命斗争日久的同志固然不应如此,初步献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参军、入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然后激情满怀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思亲恋家、愧对家人的柔情。早年参加革命的钟敬之12年没跟母亲联系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他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抽暇给在老家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市)的母亲写信,畅叙别情。1950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建军节,王少勋收到弟弟的来信,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赶紧给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么的难过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别,我为了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事业,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场。这一分别,竟然成为永别了。”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着眼大局、自我革命的勇气。新中国成立之初,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部长。1950年1月21日他给湖南老家的两个儿子写信,明确拒绝了他们来京的请求,表示即使以后要来,也要自己买票,“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1950年2月2日正在四川省纳溪县政府担任秘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毕业生李骝先,写信劝父亲“换脑筋,学习新社会的理论,使思想不会落人之后”,希望大哥“去〔取〕消旧意识、旧作风,努力工作,争取入党”。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旧交替,党中央注重自身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全党上下对标党章党纪,领导干部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每个人从自身找问题、找差距,教育家人跟上时代,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捧读这一封封浸满岁月沧桑的家书,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7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结果。他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将永载史册,值得后代铭记。

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承担着接力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他们不禁要问: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参与这场变革的人,多数已经作古,在世者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忆逐渐模糊。所幸,他们留下的家书还在,使我们能够通过家书,触摸当年的历史,感受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中,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如磐,无畏牺牲,无私奉献。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纸家书,藏历史风云,集万千情怀。先辈们当年无意中留下的文字,如今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现在、感知未来的独特路径。走近家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收获满满感动的同时,我们能照见自己的影子,内心积聚起昂扬向上的力量,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延伸 阅读

《飘扬》 荣进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

本书是一部以国旗诞生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与国旗有关的数个动人故事。全书以国旗诞生背后的故事为主线,从国旗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其进入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再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通过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最终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其中适时穿插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国旗辉煌瞬间的记忆,并讲述了与这些记忆相关的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

《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黄黎 邵凡晶 撰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红色资源,以五星红旗为主题编撰的一本通识读物。全书在客观阐释馆藏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和既有研究结论,准确又鲜活地书写出文物背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全本书围绕一个个关于国旗的故事,生动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辉煌历程。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林捷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