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 | 团年饭

士国
2024-12-17 16:47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无论如何吃,团年饭的菜是吃不完的,特意弄多些,吃不完寓意着年年有余。

大年三十团年,早上不像平时那样吃米饭,而比平时吃得好些——糯米酒糟煮汤圆、糯米酒糟煮油条或红糖煮油条,里面还夹杂着煮些荷包蛋,每人能有一到两个。

早餐后,奶奶会煮一大脸盆浆糊,供我贴年画、贴对子用。

团年饭前有几个重要的敬袓祭祖事宜:一是父亲会派我们兄弟中的一位,提着小灯或小灯笼去爷爷坟上,叩头并在口中念叨请爷爷及祖宗们回家团年,我去的次数最多。二是临近团年饭,父亲将整个猪头煮熟,装在大盆里,端到堂屋放在神柜上面正中,猪头两边各点着一个小油灯或红蜡烛,关上大门,带领我及大一点的弟弟,祭拜祖宗,下跪叩头。完成简短的敬祖仪式、贴完对子、放完鞭炮,约莫中午十二点,一年的美味大餐——团年饭便开始了。

团年饭的主菜是蒸格子。直径六七十公分的蒸笼格子,外框是薄薄的木头弯曲而成的,中间是用大竹片镶的底。菜放在竹片上,架在大锅里蒸,靠锅底热气腾腾的沸水,将肉、鱼、莲藕、蔬菜等蒸熟。

奶奶一般将蒸笼格子码四层,有一层格子里放的是塔啦颗白菜(没有卷心趴在地上长的白菜),上面再放切成块的猪肉(一般是猪坐墩即猪后臀肉)。另外几层格子里放的乌碗娃子装着猪骨头(包括排骨)、鱼块、鸡块、卷切、莲藕、红薯等等,各好几碗。

端上大方桌的有时是大蒸笼格子,里面是塔啦颗蒸菜和蒸肉。没有蒸格子则上四碗或六碗蒸肉,蒸好的骨头、鱼、鸡、卷切、莲藕、红薯都会各上两碗,另外还有炒精肉(瘦肉)、煎豆腐、煎鱼,猪心肺汤或老母鸡汤,凉拌菜有猪头肉、猪肝、凉粉、菠菜等等。总之,都是平时舍不得吃、吃不到的好菜。

当然最好吃的是粉蒸肉啦,一大块一大块,三四寸长,三寸宽,三四分厚,肥腻腻的,入口即化,非常美味。如是蒸格子,里面总要放上八九十块这样的蒸肉,我和弟弟妹妹们各自都要吃七八块,奶奶七十岁了,还能吃四五块。大人小孩平时熬(老家方言,馋的意思)到了呀,只有大年三十这天,才能美美地享用这些难得的好菜!

无论如何吃,团年饭的菜是吃不完的,特意弄多些,吃不完寓意着年年有余。父亲当了七年副队长、八年正队长,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他常说,辛苦讨来快活吃。他用打回来的散装白酒,先敬祖宗,再敬爷爷奶奶,给母亲和我们小孩喝着淡淡的甜米酒,后来条件好些,则是喝着买回来的瓶装甜酒。他述说着这一年家里的收获及来年的打算。说得我们全家人都很开心,对来年及未来充满美好愿景。还要我这个大儿子带头讲这一年学习有什么进步、为家里做了什么贡献及来年打算。然后要大一点的弟弟妹妹都讲一讲。受此情景感染,我和弟弟妹妹自发给爷爷奶奶敬酒,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给父母亲敬酒,说父母辛苦了并表示我们都要努力!以至于兄弟姊妹互相敬酒,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团年饭吃下来要几个小时。

吃完团年饭,我们小孩便去隔壁家串门,找村子里小伙伴玩。父亲找堂伯父、自明伯伯、守保哥等亲近的人打牌,那时他们打的是当地一种自制的牌,有时是戳胡子(三天九、四地八、五人七、六和六),有时打搅胡(上大人、孔乙己、佳作仁、化三千)。奶奶和母亲便在家里收拾,并准备其后几天待客的食材、配料。

三十晚饭,便是将中午的剩菜热一热再吃,包面(饺子)擀出来了,再吃点包面。那时没有春晚看,农村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电视机。吃过晚饭,奶奶累了休息,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搓汤圆子,轮流烧水各自洗头洗澡。父亲则在小方桌上擀包面。和面擀包面、擀面条是父亲拿手的活,母亲和我及弟弟妹妹,都会主动参与包包面。那时包面包的大多是猪油渣、少许豆腐及剁碎的大白菜。包得早时,全家人晚上再吃点包面。我的印象中,猪油渣老了(为了多炼些油),心子有些糊味,依然特别好吃。

吃团年饭、全家人团年是浓浓年味最重的一笔,是春节的中心环节。直到现在我每次回老家过年,仍然延续着爷爷奶奶、父母亲那时吃团年饭的传统和氛围。我们兄弟姊妹之所以能从五里牌村走出来,爷爷奶奶、父母亲的团年饭及春节文化传承、熏陶,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我们这代人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得到维系和增强。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