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经典的家乡菜

赵腊平
2024-10-18 14:33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在中国人的饮食风俗中,自古就有“以脏补脏”“以心补心”,即“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

在中国人的饮食风俗中,自古就有“以脏补脏”“以心补心”,即“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在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乡湖南邵东,就有这么一道堪称“食疗大补”的美味佳肴——橘饼蒸猪心,不仅是当地人的至爱;外地吃货为一饱口福,前往打卡的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邵东界岭一带,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办寿宴酒、结婚宴等喜事,这道菜肯定是要堂而皇之地列入菜单,并郑重其事地端上酒桌的,一来显示喜宴的规格,表示对宾客的重视;二来能不能做好这道菜,标志着掌勺者的烹饪水平。

供图:东君

说起这道菜的来历,可能已很难考证,但据说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天启二年,武冈人郑维城(1592—1657)要去参加壬戌科武举会试,行至界岭老街时已是掌灯时分。那个时候,界岭老街是宝庆府(今邵阳市)通往长沙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宝庆府最东端的门户之地,自然热闹、繁华。昼夜兼程,车马劳顿,郑维城便在老街歇下脚来。听说这客官是去参加武举会试的,旅店的老板立马格外热情,并专门为郑维城一行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酒过两巡之后,小伙计端上一大陶瓷蒸锅,郑重其事地放在方桌中央。打开锅盖,热气飘逸,橘香清新,肉香钻鼻,品相诱人。郑维城迫不及待地尝了一筷子,直呼好呷(意“吃”)!便问老板是什么佳肴美味。老板相告:此乃橘饼蒸猪心也!不知道是郑维城武艺高强,还是因为吃了这食疗大补,反正据康熙年《宝庆府志》记载,郑维城在此季科武举会试一举冲天,殿试时明熹宗临轩问策,钦点郑为榜元。

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湖南时,曾在邵东界岭和滞留在这里的白崇禧20万桂军展开血战。一位支前的大嫂冒着枪林弹雨,把身负重伤乃至奄奄一息的解放军战士悄悄背回自己家里藏起来,为他擦洗伤口,熬汤煎药……为了让这个战士早日痊愈,她把平时舍不得给孩子吃的橘饼拿出来,再想方设法到娘家借钱,到肉铺去买了一块猪心,回来做了一个橘饼蒸猪心,一口一口地喂给战士吃,给他补身子。战士一天一天好起来,便急着要去找部队。临走那天晚上,他跪在大嫂跟前,含着眼泪喊了一声娘。

一道菜竟然有如此深的底蕴,确实是叫人感慨万端。那么,这道菜到底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呢?

据了解,这道菜用的食材并不复杂,主要包括猪心、橘饼、红枣等,都是当地出产的。猪心,即猪的心脏,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及烟酸等,能治心悸、心跳、自汗、失眠,还能促进机体内部组织中蛋白质的合成,能增强体力。橘饼,当地亦称“荞饼”,是一种择优质橘子加冰糖或蜂蜜加工制成的甜饼。橘子为芸香科植物,富含维生素C与柠檬酸,具有生津益气、止渴润肺、化痰止嗽的功效。据说橘汁中还有一种抗癌活性很强的物质“诺米灵”,可阻止致癌物对细胞核的损伤,保护基因完好。至于红枣,本身就是中药和补品,可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等。

做了这么多铺陈,现在说说怎么秘制这道佳肴。据家乡的老厨师介绍,秘制橘饼蒸猪心可依下列程序操作——

首先,备好橘饼。准备好按上述方法制作的橘饼,并将橘饼切成小条备用,大小可与拟将猪心切成的薄片大小相似。

其次,挑选与清洗猪心。新鲜的猪心心肌为红或淡红色,结实而有弹性,无异味;脂肪为乳白色或微带红色。猪心通常有股异味,买回猪心后,要立即放在面粉中“滚”一下,然后去脂膜,用清水洗净。将猪心剪开,切掉白色部分,洗净之后再放在水里面浸泡一个小时左右,把里面一些血水泡出来,直到看到的水是清澈的为止。

第三,腌制。把洗干净之后的猪心取出来放在案板上,把它切成薄片或条状,将切好的猪心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食盐、鸡精、酱油、蚝油、料酒、姜片以及少量的食用油,用手抓一抓,然后放在一旁腌制10-15分钟,以去除腥味并增加风味。

第四,蒸制。在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将腌制好的猪心均匀铺在蒸盘上,上面放上几片橘饼,或者将橘饼与猪心交错摆放,四周均匀地摆放几颗红枣。盖上蒸锅盖子蒸制,时间可根据猪心的大小和厚度来调整,确保熟透且橘饼变软,但不过老。中小火蒸制一般蒸30-40分钟即可。

第五,调味。蒸好后,取出蒸盘,撒上葱花、胡椒粉、蒜末(根据自己的口味而定)等增香调料,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淋上少许生抽、老抽和香油(调色调味用),增加菜肴的色泽和风味。

第六,上桌。将蒸好的橘饼蒸猪心小心装盘、上桌,即可享用这道美味佳肴了。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