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 | 王恩浩:以科研为舟 扬帆深蓝

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文 魏丹 张越洋/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2024-10-25 11:30
收录于专题:优才面对面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深圳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博导,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王恩浩,讲述他的故事。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深圳,我们见证了“高精尖缺”人才的涌现,他们或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或在文化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抑或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才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我们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深圳人才故事,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圳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特别推出了《优才面对面》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深入访谈和报道,展现深圳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深圳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博导,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王恩浩,讲述他的故事。



近年来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深圳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超3200亿元,持续贡献“蓝色力量”。作为我国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和51个岛屿,是典型的海洋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求学归来的王恩浩毅然选择落脚深圳,他说,“这里开放且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将会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7年海外留学

学成回国是首选


王恩浩,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博导。


王恩浩的学术之旅始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那里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0年,他前往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深造,专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英国的求学经历,是王恩浩科研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不仅深入钻研,掌握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精髓,更是在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王恩浩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心。王恩浩就读的大学坐落于英国苏格兰地区,这里的英语口音颇为浓重,杂糅着苏格兰语。“初期,我发现单是教授在课堂上说的话我都很难理解,这给我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王恩浩坦言,为此他时常抽空去参与课后的学术讨论,积极地与当地人交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敏锐地洞察问题、化解难题。


“我很享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谈及为何选择这一专业方向,王恩浩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表示,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他深刻意识到该领域仍存在许多技术挑战,需要有人为之去攻克、去创新。


王恩浩表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船舶与海洋工程不仅关乎资源、环境、安全等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并且关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舞台

扬帆深蓝科研梦


“回国是首选。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7年王恩浩结束海外留学生涯,踏上回国发展道路。


彼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后,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及实施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里开放且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将会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我想这也是许多科研人员留深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大环境下,2021年,王恩浩选择落脚深圳,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1.0版“20+8”产业政策)。在1.0版“20+8”产业政策中,海洋经济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产业集群方向包含海洋工程装备和辅助设备、海洋通信技术与设备等。


对于深圳的科研环境,王恩浩给出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深圳在推动科研创新方面,无论是通过产业政策还是人才政策,都展现出了极高的重视与投入,为科研人员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而这座城市所汇聚的丰富科研资源,加之其国际化优势,更是为科研环境增添了无限光彩,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保持热爱和好奇心”


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王恩浩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们主要专注海洋多能互补发电装备的设计研发。


据了解,现有的单一类型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存在建造和运维成本高、能量利用率低、受天气和环境影响大、发电不稳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恩浩团队提出了一套面向我国南海海域的浮式风能-波浪能-光伏多能互补发电装备的设计方案,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装备能够充分提高单位海域的能量产出,有效降低建造、安装和运维的成本,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整体电力输出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工程价值。


在繁忙的科研之余,王恩浩还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他注重高效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参与,将前沿技术的关键原理和发展展望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他鼓励学生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造就具有独立思维能力、能够开展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的海洋工程人才。同时,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机会,成为适应并引领未来变化的国际化人才。


“在无尽的探索之旅上,以不灭的好奇心为帆,以坚韧不拔之志为舵,视每重挑战为灵魂磨砺的宝贵契机,步步成长,步步生花。”这是王恩浩对自己科研生涯的勾勒,他深知这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旅程。对于未来,他表示,海洋工程关键核心装备的智能化设计、分析和监测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团队的研究重点。同时,他也将密切关注智能监测与运维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深海碳封存技术等新兴技术和研究方向,为推动海洋工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陈桥魁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文 魏丹 张越洋/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