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APEC峰会将在中国深圳举办。当这只寓意合作共荣的“蝴蝶”振翅而来,深圳的山海田园间也上演着真实的生命律动。全市已记录蝴蝶约240种、错落有致的蝴蝶园、极具特色的迷蝶小径……在深圳,四季皆可遇见的蹁跹蝶影,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声答卷”,更成为都市诗意栖居生活中“不期而遇的浪漫”。
何处观蝶?遍布山林城间的自然密码
深圳作为亚热带滨海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为蝴蝶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据相关统计显示,深圳现有蝴蝶记录约240种,约占全国种类的十分之一。
“在深圳,从3月到11月期间都可以看到各种蝴蝶。”观蝶爱好者、市民秦先生的镜头里,目前已收录了巴黎翠凤蝶、美凤蝶、柑橘凤蝶、碧凤蝶等150种深圳本地常见的蝴蝶。
这片生态沃土仍在不断孕育新的惊喜。今年9月,深圳首次记录到细灰蝶,这种翅膀反面具有独特黑白斑纹的小型蝴蝶,偏好开阔区域,其幼虫以白花丹为食,为本地生物多样性再添新证。
深圳观蝶首选在哪里?记录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2025年5月,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发起了深圳物候记录公民科学活动,并鼓励市民观察记录深圳自然物候。其中,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记录44种蝴蝶冠绝全市。梧桐山风景区生态资源丰富,生物链完整,不仅常见蝶类繁盛,更吸引了珍灰蝶、青园粉蝶等“贵客”定居。其中,尤以“蝴蝶谷”闻名于爱好者群体。
“在蝴蝶谷中看到蓝色的蝴蝶,真是这趟梧桐山之行的惊喜。”在社媒平台上,市民与蝴蝶偶遇的分享并不鲜见,这些自发的记录与赞叹,构成了梧桐山蝴独特的“民间观察笔记”。
此外,恩上古村生态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亦是蝶影纷飞的热点。据悉,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芒果、柑橘等果树吸引着柑橘凤蝶、尖翅翠蛱蝶悠然栖息。仙湖植物园的苏铁园,每年夏季更上演数十只曲纹紫灰蝶绕树飞舞的奇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梧桐山蝴蝶谷区域目前常设封闭管理并有安全警示标识。对此,有关部门解释并提醒道,该地现有土路属于野径,加上雨季边坡隐患,存在安全风险。据悉,为了给市民游客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规范的观蝶环境,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加紧研究有关蝴蝶谷区域路径建设工程的立项事宜,推动上山园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发展。

金裳凤蝶和圆锥大青(图源:仙湖植物园公众号 王韬 摄)
为蝶安家,打造城市里的生态“会客厅”
蝴蝶,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是一座城市生态健康的直观体现。深圳的实践,是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肌理,为这些小精灵精心营造家园。
截至2024年底,9座各具特色的蝴蝶园已如明珠般散落在深圳的公园绿意中。梅林公园的“飞花谷”、云海公园的“蝶变云谷”、侨城北公园的“迷蝶小径”……这些名字诗意的空间,不只是观赏点,更是功能完整的蝴蝶栖息地。它们通过科学配置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满足蝴蝶成虫采蜜与幼虫生长的不同需求,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生态“补丁”。
“深圳的公园里蝴蝶很多,一般用手机都能拍到。”市民秦先生的体验印证了这座“千园之城”的生态打造下,蝴蝶观测不再是深山专享。
从全域公园到郊野绿道,从湿地公园到城市阳台,生态空间的精细化营造,让市民与自然的邂逅变得日常而惬意,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座现代化超大型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可能。

红花岭低碳生态公园-蝶趣园(图源:美丽深圳公众号)
从市民科学到国际交流,共赴“蝴蝶之约”
深圳的蝴蝶保护,不仅关乎一方水土,更连接着更广阔的科学视野与合作网络。
2022年,深圳的一群蝴蝶爱好者便自发在梧桐山、凤凰山、阳台山等地开展了上百次蝴蝶记录活动。2025年的深圳物候记录公民科学活动中,首期蝴蝶专题活动便吸引了公众在61个公园上传523条数据。从旁观者变为生态监测的参与者,市民的每一次记录,都在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添砖加瓦。
2024年10月25日,深圳举办了首次斑蝶标放行动。作为内地首个加入国际斑蝶标放网络的城市,深圳开始系统性地追踪斑蝶迁飞之谜。这项行动不仅为区域乃至全球的斑蝶迁徙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更搭建起深港两地乃至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使蝴蝶保育成为一项跨越边界的共同事业。
从APEC徽标上象征合作振翅的意象,到深圳山林城园中真实跃动的精灵,从市民手机里的偶然记录,到国际标放网络中的科学数据,深圳正以其生态实践证明,一座现代化都市的澎湃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的腾飞,更在于与万千生命共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从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