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本周头条丨“中华经典通识”: 将优质学术资源炼化为社会文化公器

贾雪飞
2024-09-01 09:09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不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的宝贵源泉。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 中华书局 2024年5月版 《〈水浒传〉通识》 吴兆路 高红豪 著 《〈黄帝内经〉通识》 刘鹏 著 《〈山海经〉通识》 沈海波 著 《〈孙子兵法〉通识》 尹世尤 著 《〈四书〉通识》 郭齐勇 著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元,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的宝贵源泉。在中华书局举办的“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新书发布会上,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陈引驰说:“编撰‘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的初衷,就是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样貌。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不断打开视野、提升自己的过程”。陈引驰的这句话,是对“读书有什么用”的最直接的回答。

以经典丰盈生命凭读书提高自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我修养是一个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起点。无论从《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顺序,还是我们耳闻目睹的先贤或身边人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得不认同,自我修养确实是支撑一个人此生为人处世、建功树业的最根本的基石。

那么一个人该如何修炼自我,如何提高自我强有力的“内功”呢?——读书,读经典,跟着名家大家读经典,是一条最为便捷的途径。中华书局自2022年7月开始陆续推出的“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就是请当代全国各领域的优秀学者、名家大家带领广大读者走近经典、读通经典,力图以经典本身的思想精髓来滋养读者、以围绕经典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思考来启发、提升读者,以帮助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思考力和判断力来打通视野、打开格局的一套高品质图书。

对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来说,“经典”就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让大众“日用而不觉”的精神文化。郭齐勇教授在《四书通识》中如此讲儒家的核心概念“仁”:笔者做小孩的时候,常听家中老人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将心比心”“秤平斗满不亏人”等。这两句简单朴实的话,把“仁”于我们生活日用之间无处不在的场景呈现得如此亲切、如此可感,让我们不由得从内心深处产生共振,瞬间打通了日常生活与儒家传统核心的要义。

选对书,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虽然“开卷有益”,但是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汲取高浓度的思想精华,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而答案也很清晰明了:选对书。

“对”的书,包括三层含义——书的内容“对”、作者“对”、装帧形式“对”。内容“对”是指图书具有丰富而前沿的知识含量,写作具有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大视野格局,最好还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作者“对”指图书的作者具有本领域深厚的专业素养,且对大众充满关怀和善意,具有足够引领读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正能量;装帧形式“对”是指图书的整体呈现,包括书籍的整体外观、内文版式、图书体量等,是否符合当代读者不断提升的审美和阅读要求。“中华经典通识”就是致力于实现“三对”的系列丛书。

2024年5月与读者见面的第三辑图书包括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的《四书通识》,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的《〈山海经〉通识》,湖南大学尹世尤教授的《〈孙子兵法〉通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刘鹏教授的《〈黄帝内经〉通识》和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所著的《〈水浒传〉通识》。作者都是各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功力和积淀的一线学者,尤其郭齐勇教授,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大用无形”,选对所读的书,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读者立场上,让图文结合更讲究

一如前两辑,“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的图书,依旧强调内容选材上的大视野和学术上的新知新见。例如《〈孙子兵法〉通识》不仅以新的角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孙子兵法》的精华,而且对比古今中外的几种兵书和战争实例,把《孙子兵法》放在古今历史文化发展中去讲,令人视野大开。再如《〈黄帝内经〉通识》的作者认为它是一本关于认识生命与疾病的智慧之书,它所展现的宇宙观、生命观,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思想的重要窗口,这一定位就让《黄帝内经》从医学领域破圈而出,一跃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领域。

与鼎盛的作者阵容、高品质的图书内容相呼应,“中华经典通识”采用全彩图文、页面舒朗的排版形式,以让阅读过程舒适惬意。此外,“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更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对图文如何结合更合理进行了细致考虑。比如《〈山海经〉通识》就配了大量的古代舆地图和神话人物、异兽图,让书“活”了起来;而《〈水浒传〉通识》里恰到好处的图文互见,更助力读者的阅读理解。

“中华经典通识”的作者不仅有深厚的专业学养,更有在大学长期讲课的经验,以及岁月沉淀下来的知人阅世的人生智慧,所以在面向大众读者解读传统经典时,字里行间举重若轻,让图书既“好看”,又“有味道”。“将优质学术资源炼化为社会文化公器”,这是“中华经典通识”致力达成的目标,也是中华书局弘扬传统、创新未来,努力实践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不懈努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贾雪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