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深圳爱情》 张建全 著 深圳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那时”,是什么时期?“深圳爱情”与发生在别的地方的爱情有什么不同吗?
读完张建全先生小说集《那时深圳爱情》,7个短篇与6个中篇,这些与深圳有关的爱情故事,虽然已成二三十年前的“过去时”;怅望未来,爱情会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吗?是怦然心动的纯粹还是权衡利弊的考量?……
张建全在后记“不由自主写爱情”中说:“我只是个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故事的创造者。这本小说集就是我常住深圳或者往返深圳的生活写照,是我关于深圳的文学报告。我在用我的文字,试图再现不同时期的深圳男女们的感情生活和他们在人生历程中的风花雪月。”
小说的短中长,除了篇幅以外,表现力也各不相同。短篇小说切口小,可能靠的是瞬间爆发力;而中篇小说时空稍大,拥有丰富的膨胀力。记得18岁时读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每读完一篇,就仰头看天观云,眯眼沉思……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好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它是否真?个人感觉不是最重要的,真实的世界非常复杂,有“真实感”就够;善重要吗?伟岸与卑微、强大与悲苦、妩媚与恐惧之间挣扎的人性如此幽微;惟有美,审美,每个人的经历一步步走过来,冲击着你的价值观,这是顶顶重要的。当我读完《那时深圳爱情》里的各篇小说作品,便有这种感受。
先来看看短篇小说的爆发力——《狗眼看人》里狗狗天宝经历了三任主人后终于明白,善良之处才是安身之所;《绯闻主角》出人意料地进行了主角与配角的互换;《婚姻》中的尹小洁埋不住情感的种子……
再来看看张建全中篇小说的膨胀力——“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故事的主人公赵美伶美得令人倾慕,三个男人情陷于她……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所有的小说似乎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去串联。好的小说家就在于不断地丰富故事的细节,丰富其因果关系。张建全是讲述故事的高手,他平静的叙述中隐匿着波澜。《人面桃花》展示出大都市中爱情促使命运转弯的多种可能性。
《高成就爱情史》先说最后结果,再说故事起因:一个“深漂”画家,经历了几段感情纠葛,于小说结尾处,张建全给了他的人生一抹亮色:如果连生命的长短都难预料,那为什么要对男女情感的长短进行规划呢?水到渠成、水满则溢不是更自然、更舒适、更人性化的情感状态吗?花开一笑,花落亦笑,这是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呢?“高成就老远就看到穿着亮丽衣衫的莫依虹,他无声地笑了,步子也加快了。而莫依虹也精心为他准备了九个黄亮亮的蜜橘,以此对应高成就在西安火车站送给她的九朵玫瑰花……”
爱情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会不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这也许是张建全留给读者的思考。《劫后余情》讲的是那美职业身份转变到故事,现实像一座大山,爱情似一缕晨雾;《阿美娜》呈现一位舞厅歌手的人生追求,在朋友们为三房一厅奋斗时,她则辗转腾挪去外国读书求学;《走过泥泞》里的晶晶与“我”及大黄、阿芳,则是君子与小人、欲望与纯情之间的纠缠与挣扎。
一年前,张建全先生的散文集《我的商海往事》受到读者青睐,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作品一等奖。在这本小说新著《那时深圳爱情》后记中,他回顾感慨道:“我好像从商人的岗位上退休了,又走上了作家的岗位……今天反过来‘转身从文’时,我才能感觉到有太多故事可以写,才有了‘置身于故事之中’的写作角度。”祝愿曾在深圳商海中游泳的张建全,今后在作家的岗位上蝶泳仰泳自由泳纵情所之,游得好,游得远,游得尽情畅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