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于葵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刚过去的202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她离开这个世界已经69年了。对读者而言,林徽因或是一位美丽的诗人,或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学家;对我们家人而言,她首先是亲人。
三年前,在外公梁思成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家人和清华建筑学院的老师们协力帮助我的母亲梁再冰完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一书。转眼,又到了林徽因诞辰120周年。这次,我们决定奉上这本《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缅怀亲人,表达思念;另一方面,也为了给社会、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林徽因。
不同于梁思成的出版物,当下已有许多关于林徽因的书籍,良莠不齐。我这本写林徽因的书,承载着我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初心——是我作为亲人、作为晚辈对前辈的真情怀念;使命——是我们要依据手上所掌握的文物、档案,带给读者一个既不被无限虚夸、也不被恶意贬损的林徽因。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的确有许多内容之前未见。所谓“未见”,有两层含义。一层在于,本书中的记述,许多基于家中珍藏的林徽因、梁思成、林长民、梁启超及其同时代人的诸多原信、原稿、照片和各种遗物,相当部分此前从未公开,这次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另一层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重视角,这里既有家人的(我个人以及我的母亲梁再冰、舅舅梁从诫及其他亲人的),也有其他亲友及研究者的(文学领域的、建筑领域的),也有林徽因自己的(一些地方,我希望用她自己的文字来说话,那是她最真实的“自述”)。三者交汇融合,互为补充校正。上述应该说是本书与《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几种学者撰写的林徽因传记的最大区别。
本书撰写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家中诸多第一手资料能够留存至今,也是个传奇。家藏的文物中,尤属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大量日记、书信等最为珍贵,其承载的信息丰厚,对相关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舅舅梁从诫撰写文稿使用的许多资料也来自这里。
半个世纪过去后,我开始重新细细打量外公、外婆留下的这些遗物,当年那只箱子里的许多东西成为我今天撰写本书的素材。
埋首于家中的“故纸堆”,我有机会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资料关联。那些曾经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熟视无睹的手稿、照片,一经摆上案头,竟犹如珍珠被串成项链,让我开心无比。抚摸这些珍贵的家藏,一股温馨的暖流涌上心头,林徽因鲜活的生命呈现在我的眼前复活了。
此书的撰写所依据的史料除了家藏之外,还注意汲取许多林徽因亲朋挚友作为亲历者的记述和回忆,特别是与我的母亲梁再冰与我的促膝长谈。回顾往事,她常常深情难抑,泪流满面……
当然,真实地讲述林徽因,更赖于林徽因自己的讲述(许多是未曾发表的)。无须任何杜撰或臆想,她本人的文字更有力量。撰写中,我深深感到——那些搜肠刮肚的堆砌辞藻,还不如林徽因自己一首诗或一句话的表达!深夜伏案,疲惫时掩卷遐思:外公梁思成能有这样一位美丽多才的夫人为伴,共享春光,同担风雨,一生也是值得的。
翻开林徽因的人生画卷,每一页都能看到新意。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愈发懂得她。林徽因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集不同个性才情于一身,让我觉得非常奇妙,甚至不可思议。她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她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严谨的作风。人前,她闪烁靓丽;人后,她或许更丰满、真实。她喜欢写作,也从事过编辑,却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或作家;她与梁思成一道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只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位无薪员工;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其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却长时间既无名也无分。她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一生乐此不疲,无悔无怨。
我曾问我的母亲梁再冰:“林徽因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母亲毫不犹疑地回答:“仗义!”的确如此。林徽因待人真诚、亲切,毫无伪饰。她文如其人,连修改文稿、书信都那样富有个性和趣味。她一生奉行“人本主义”,她思绪敏锐,心肠火热,能够深深理解、体察朋友的感受;她美丽睿智、体贴温暖,让朋友们如沐春风。她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她真挚无价的情谊,费慰梅、费正清、沈从文、金岳霖等,无一例外。朋友们都为拥有她这样一位挚友而欣慰和自豪。
林徽因一生求真。我在写此书的时候,也本着这个原则。唯其如此,才觉得对得起她。这本书如今出版了,希望她在天有灵,能够知道。
亲人长在,林徽因从未离去。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