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 中华书局 2024年7月版 《周易百句》 王振复 著 《史记百句》 陈正宏 著 《老子百句》 汪涌豪 著 《庄子百句》 陈引驰 著 《传习录百句》 吴震 著 《论语百句(增订本)》 傅杰 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亲近原典的一种方式,但背诵、理解加运用,无疑是最切近、最有效的途径。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主编的“中华经典百句”便是这样一套摘录原典语句并加以解说、运用的开放性丛书,对于从源头学习经典的青少年、想要了解经典微言大义的大众读者都是方便法门。
中华书局2024年推出的“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6种,体例上大体包含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原文采撷精华语句,注释、译文力求准确简洁,解说则各尽其妙,既融会学界前沿成果,又有作者的妙赏,不妨看成一篇篇小美文,欣赏作者如何在方寸间自由腾挪,说理譬喻。
就《周易》而言,多数人所知的不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几个已成俗语的句子,对其大貌和精华很难一一掌握。《周易百句》摘选了88个主题、百余句子,让读者既窥得大貌,又识得精华。如“等待时机”主题,讲的是需卦,需即等待,“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此卦以等待时机为上。
《周易百句》作者王振复教授指出:“但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为了进取而积极地等待时机。”作者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名作《等待戈多》为例,指出这个以“等待”为主题的荒诞剧,隐喻戈多永远等不来,世间没有希望。而《周易》中需卦是吉卦,这种等待时机以求进取的精神是先秦儒家积极的人生观,“这个世界和人类都是有救的”。这种援引古今中外思想资源的对比,让我们很快抓住需卦要义。
《史记》若只津津乐道其故事,则未免忽视其“无韵之《离骚》”的文学地位,更无视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史观。《史记百句》作者陈正宏所选金句既朗朗上口,又包含诸多世道人心之箴言。
如“民以食为天”主题下,选了《郦生陆贾列传》中的“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和《赵世家》中的“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前者贴合楚汉之争的历史场景,刘邦先占领天下大粮仓敖仓,后据守天下险隘,终至“天下所归”;后者则是警示战国时期的赵肃侯不务农事,使其幡然醒悟。陈教授写作时特意站在中小学生立场,带其了解《史记》里的多面人生,体悟人性的幽微之处。
《老子》《庄子》作为道家经典,历来被视为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但如果回到历史场景解老庄,结合古今中外思想解老庄,则会看得更真切。《老子百句》有篇《眼睛重要乎?肚子重要乎?》,作者汪涌豪选取《老子》第三章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和第十二章中“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以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夏夫兹伯里、康德、黑格尔等西哲关于感觉器官与审美器官的言论与中国“彼此感通”的五官言论相对比。
《庄子百句》有篇《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作者陈引驰选取《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并引《秋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指出:“庄子站在最切近真实生命的立场上,说了实话。 不去追逐你其实未必真要的东西,你才能了解并把握住你真正的需要。” 知足常乐的道理老生常谈,但不及庄子以鹪鹩、鼹鼠为譬喻更启人深思。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如何对待物欲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选择,听听老庄的箴言,人生或许更有实感。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形式踵武《论语》,“传习”二字即取自《论语》,其是对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发展。我们所熟悉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概念有了落脚处,《传习录百句》作者吴震结合儒学发展到明朝的困境,以及王阳明个人生平和思想动向,对这些作了精彩阐发。以南镇观花为例,“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里,王阳明不是要否定物的客观存在,这不是他关心的理论问题,他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外心以求理”将会导致为学方向的根本错误。王阳明最大程度肯定了心的作用,他以学做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对整个社会被程朱理学思想笼罩的现状极为反感,他宣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满街人都是圣人”,其心学引领了明朝思想解放的潮流。
《论语》是四书之一,作为古代蒙学经典和科举考试教科书,历代解说甚夥,其语句入选中小学课本最多。《论语百句(增订本)》作者傅杰教授“选录或系阐释、或系发挥的前修与时贤的相关文字,稍加贯串,以申其意”,此书因此有了“集注新解”的味道,值得典藏。以“君子不器”主题为例,作者引用了徐英、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钱穆、朱光潜、克莱夫·贝尔等人的妙语,辩证解“器”,继而申说己意:“‘君子’虽不一定‘不器’,但仅仅成‘器’则一定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成‘器’所需的只是训练(training),成‘人’所需的才是教育(education)。……选择如何成‘人’而不是如何成‘器’,才是高度文明意识的表现。”
开卷有益。“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每一种都精妙有味,如若当作日课记诵、理解、体悟,假以时日,不光有实用之效,亦会涵养丰厚的经典人文知识与智慧。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