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聪明的企业不能只为客户做加法

晶报记者 马骥远
2024-07-09 07:4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人,无论从自然规律还是社会属性出发,需求层面不可能永远都“做加法”。

谁也不愿跟钱过不去,做企业的人尤其如此。

所以,如果你跟企业客服沟通产品、服务购买时,对方总是明里暗里给你推荐价格相对较贵的方案,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商业伦理的。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过犹不及。据澎湃新闻报道,某地移动用户刘先生投诉称,给家中退休老人办理资费降档时,不但折腾了2个月,甚至还差一点“不降反升”。

据刘先生介绍,家中老人原先使用的是79元套餐;退休之后通话需求下降,也不大会上网,就考虑改为资费更加便宜的纯通话套餐。然而,拨打客服热线后,在专员的指引下,老人回复短信办理的新套餐,每月资费要99元,比原来的还贵了20元。刘先生与运营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反复沟通,才成功地通过客服热线办理了资费降档。

刘先生据此认为,运营商的客服热线明明有套餐降档的权限和路径,却拖延不办,并且搭车推销资费更贵的套餐,实质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刻意阻止用户资费降档。无独有偶,媒体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用户反映移动资费降档难,旷日持久没办成的并非个例。

但凡企业,莫不希望自己的营收永远“做加法”。在利益驱动下,客服人员也总是希望客户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不断“做加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企业终究是依托人的需求而存在的。人,无论从自然规律还是社会属性出发,需求层面不可能永远都“做加法”。有时候,恰恰需要企业提供良好的“做减法”服务,就比如这位刘先生的父亲的套餐降档。在这个需求多元化的时代,聪明的企业要善于帮助客户“做加法”,更要善于帮助客户“做减法”。惟其如此,才能帮助自己的经营业绩永远走在“做加法”的路上。

(作者:晶报记者 马骥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