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开短会、讲短话”“综合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足足21项规定,涵盖基层政务工作7个方面,为基层减负真正做到“处处有针对,件件有细则”。整治形式主义就该如此锚定“痛点”猛下药。
8月6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还原了基层工作不同层级不同场景的形式主义病症,并逐个剖析,对症下药。
“扎实走过场,认真没效果”,形式主义一直是基层工作的“拦路虎”“绊脚石”。例如去年个别地方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执行简单机械,搞形式主义“一刀切”,对商户门头牌匾实行颜色禁令,加重了基层负担,损害群众利益,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舆论争议造成不良影响。
此次《若干规定》的出台,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制度性安排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从“严控借调干部”到“规范创建示范”;从“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到“明晰基层权责”;每一项规定都体现出制度设计的精准性,每一项举措都呼应着基层干部的所愿所急。让基层干部远离“政务秀场”,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实事中。
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一部手机装十几个政务App,每天苦于打卡签到‘做留痕’”;还有些地方基层,“3分钟的汇报内容,却要花费上万元制作PPT或视频来撑排场”。近年来,“屏幕形式主义”也在基层工作中滋生甚广,给不少基层干部的手脚戴上了形式主义的“电子枷锁”。
此次《若干规定》不仅涉及基层工作中“文山会海”“作秀吹风”等常见的形式主义现象整治,更着眼数字技术发展在基层工作中异化衍生的新型形式主义弊病。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严格建设管理,防止功能异化。让“指尖上的便捷”回归简化基层工作,提高工作实效的定位。这种以技术反制数字形式主义的思路,展现了治理手段的与时俱进。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根治需久久为功。《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举措,更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期待各地区各部门能够认真遵照执行,用好这把形式主义“整治标尺”,将这“最后一公里”路走稳妥,走扎实。
【此前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