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深圳科技创新密码(6)| 引进外资的几个阶段

段亚兵
2024-05-11 09:07
收录于专题:深圳科技创新密码
摘要

深圳引进外资,经历了从没有选择的“三来一补”企业,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三资”企业,再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几个阶段。

深圳引进外资,经历了从没有选择的“三来一补”企业,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三资”企业,再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年)“三来一补”起步

“三来一补”是一个历史名词。如今的年轻人不知道啥叫“三来一补”,上年纪的人也慢慢淡忘了,有人甚至对其抱着一种鄙视、看不起的态度。实际上当年的深圳工业就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所谓“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和补偿贸易”。就是外商提供原材料和部分生产资料,委托我方工厂加工成为成品;产品归外商所有,特区方的有关单位按合同收取土地使用费、房屋租赁费、人工费等,获得一点收益。

上屋村委签下的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协议书,编号为“01号”。来源:深圳商报

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低,手工操作多,灵活方便,手续简便,风险小,收效快。由于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来往方便;两地人工、土地费用方面有巨大的落差,外商有钱可赚,非常适合发展“三来一补”经贸活动。1979年一年里,深圳引进200多个“三来一补”企业,算是外商投资办厂的第一个小高潮。最早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以胶花、塑料、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算是最初级的加工业。到1983年底,深圳共引进2512个项目,其中“三来一补”企业占82%。

深圳历史上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热线圈厂”的女工,也是深圳史上第一批打工妹。 江式高/摄

第二阶段(1983~1990年)为“三资”企业加快发展阶段

1983年以后,“三资”企业在深圳有了较快发展。所谓“三资”企业是“合资、合作、独资”。实际上,“三资”与“三来一补”并不是对立的。一般来说,大的为“三资”企业,小的为“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中一部分是由“三来一补”企业转型而来的。

“三资”企业的来源多样、方式灵活。所谓“合资经营”,是双方共同投资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例如,生产百事可乐的深圳市饮乐汽水厂,是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

1978年底,沙头角丝花厂作为特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功开办。来源:深圳商报

所谓“合作经营”,是按照协议确定投资方式、双方责任和收益分配。例如,光明华侨畜牧场的奶牛场开始采用的是补偿贸易方式,资金利用的是第三方信贷,由我方与客商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合作。

所谓“独资经营”,是指客商自行投资建厂,销售产品,自负盈亏。例如,成立于1983年的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收音机和收录机。这是日本三洋跨国公司最早在特区建立的独资企业。1984年日本三洋又与华强电子公司合资,成立了华强三洋电子公司。

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还有一些原来的“三来一补”企业,转型升级后成为规模比较大的“三资”企业。例如,中华自行车公司、家乐家私厂等。

据统计,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三资”企业3269家,“三来一补”企业6400家。外资来源由最初的香港一家独大,发展到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投资规模从1979年的平均17.6万美元/企业,上升到1990年的87.12万美元/企业。“三资”企业的经营水平大幅提高,1990年深圳有7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占了29家。1990年深圳工业投资中,外资已占到60%以上、成为大头。外资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普遍比较高,据统计高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倍、高于集体所有制企业8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与外资企业享受到减免税优惠也有关系)。据深圳市税务局的调查,1990年900家外资企业总盈利数据(根据企业自报的盈利数)达19亿元。一些早期引进的企业,如康佳、中华自行车、中冠印染厂等,其固定资产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不长时间就成为实力很强的集团公司。

第三阶段(1989至今)为继续发展、提高阶段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的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深圳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深圳累计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10万家,吸引了295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深投资,吸收合同外资超3280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280亿美元。仅2020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86.83亿美元,增长11.8%,占全国的6%。

深圳重视引进外资,特别是发展总部经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外商投资企业仅占深圳全部商事主体的2%左右,每年却创造了深圳约1/5的GDP(2021年,深圳的GDP突破3万亿元,1/5就是约6千亿元);40%的进出口贸易额(2021年深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54万亿元,40%就是1.4万亿元);近三成的税收(2021年深圳的各项税费总额达到1万亿元,3成就是近3千亿元)。数据说明外资企业对深圳经济的发展,确实贡献巨大。

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时,市政府表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外资企业。其部分名单如下: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球500强排名第一企业——美国沃尔玛的中国总部)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球领先的精准医疗和影像诊断设备制造商)

杜邦太阳能(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投资性公司)

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英国ARM公司的中国总部。安谋是当前全球最核心、最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知识产权提供商)

深圳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疫苗企业)

深圳村田科技有限公司(由全球第一的陶瓷电容器供应商——日本MURATA设立)

艾杰旭显示玻璃(深圳)有限公司(由全球第一综合性玻璃生产商——日本旭硝子设立)

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全球唯一盈利的地铁营运企业)

先进半导体材料(深圳)有限公司(全球最大半导体和LED集成封装设备制造商)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在深主力工厂)

外资500强企业总部设在深圳,产生了榜样效应。深圳企业努力拼搏、厚积薄发,也开始产生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的著名企业。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就有8家总部设立于深圳的本土企业。分别是: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正威国际集团

中国恒大集团

招商银行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2021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部的迁入,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增至9家。

据深圳市发改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市级认定总部企业300家、跨国企业35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8家、中国500强企业32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28家、上市企业369家。

深圳拥有369家上市公司总部这件事值得强调一下,深圳上市公司数字超过了香港、上海和北京,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东京。上市公司的效益确实好。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上市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1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6.46%。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上市总部企业有51家;超千亿的8家,包括平安银行、中集集团、顺丰控股、比亚迪、招商银行等。

编辑 郑艳艳 审校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