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规划《深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979年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是张勋甫。张勋甫(1921-2017),山东莱芜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9年南下成为广东干部。调到深圳前,任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月23日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
张勋甫的第一个任务是给新成立的城市定名,这有点像给新生婴儿起名。这片土地原名“宝安县”,领导班子讨论时认为改叫“深圳市”为好。其理由:首先深圳镇靠近香港,知名度高于宝安;其次“圳”的含义是河沟,“深圳”就是“深深的河水”的意思。在广东人看来,水就是财,有水的地方会发财,更何况深圳有“深水”一定发大财。于是宝安县的“深圳镇”,跳过龙门成为深圳市;宝安县反倒归深圳市管辖了。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东沿海图》上发现的“深圳”(图源:深圳特区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1979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听取深圳市委领导的汇报时指示说:“城市规划要抓紧搞”。市委领导在实际工作也感觉到了制订规划对新建城市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启动这项工作。
广东省委为加强深圳的领导力量,1980年6月决定由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兼任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1922-2018),广东省潮阳人。1978年3月任广东省委书记(当时广东省委的体制是第一书记下设几位书记,吴南生为书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他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筹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1980年6月~1981年10月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80年8月,《深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经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深圳的第一个总体规划启动于张勋甫,完成于吴南生,倾注了两届领导班子的心血和智慧。规划重视工业的发展,提出深圳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方针,确定首批兴建上步工业区和八卦岭工业区。
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文本及《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图源:深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该规划提出的城市面积为50平方公里、近期人口发展为50万人。尽管这个规划只算得上是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但还是受到了省一个主管部门的批评。张勋甫回忆说:“当时有人斥责说,深圳搞这么大的特区规划不现实。这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大得无边,比全世界特区的总面积还大……”
吴南生不但主持市委常委会通过了该规划,而且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笔者认为如果要论吴南生对经济特区的最重要贡献,恐怕要算推动经济特区的立法工作。1980年8月26日在叶剑英委员长主持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也就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的纪念日。
第二个规划:《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
1981年,梁湘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1919- 1998),广东开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延安。1977~1981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二书记。1981年2月任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委第一书记;10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后,梁湘任书记兼市长。
1981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薄一波等几位领导视察深圳时,对深圳的规划提出了看法和要求。对照领导的指示精神,梁湘感觉到原来深圳的《总体规划》是按照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格规划的,现在应该按照新的要求进行修改。于是决定以《总体规划》为基础,编写《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后称《大纲》)。
1982年初,《大纲》编写工作启动。初稿完成后,先由市领导讨论;后组织全市县以上干部进行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4月市政府邀请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等73人前来深圳,对《大纲》进行评议。7月又邀请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进行座谈,讨论《大纲》。9月市政府再次邀请专家、学者32人参加评审《大纲》工作。在多次讨论、论证的基础上,《大纲》前后修改了8稿。12月《大纲》正式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批。
1982年底,深圳市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图源: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网上展馆)
《大纲》共分12章。第一章指导思想中,提出“深圳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第四章工业篇章中,提出“特区要建设现代化工业”,要求“技术是先进的,设备是现代化的,管理应是科学的,经济效益是最好的”。
经济特征明确了“四个为主”: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营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特区着眼于现代化,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项目,以迅速形成特区强大的生产力。
第三个规划:《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
制定《大纲》后的两年中,深圳的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要求也更高了,中央领导要求深圳发挥“四个窗口”和“两个辐射”作用,即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和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的作用。这样一来,《大纲》的规划又显得有些落后了。
深圳领导意识到,深圳需要由国家级的人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于是,深圳决定请中国最具权威的规划部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前来深圳参与规划设计工作,重新编写一部更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面调整思路、标准和数据。新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1984年11月开始,到1985年底完成。
《总体规划》根据深圳独特的地理形状和经济实力,采用带状、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实行滚动式开发战略,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规划确定后,梁湘大刀阔斧开辟战场,深圳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实际上,许多城市和地方在开始建设前也都是先制订规划的。深圳的不同在于,不但制订了规划,而且认真严格执行,强调其权威性,要求执行不走样。为此,1986年5月成立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由新上任的李灏书记任主任。李灏,1926年出生于广东电白,1947年参加革命。19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85年8月任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市长。1986年5月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
以上几位领导在制订深圳规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勋甫开的头,吴南生定文本,梁湘升规格,李灏抓执行。
深圳的开局极不平凡,三年内三级跳。从县变市、由地区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农业县变成了工业立市的经济特区;边防前沿变成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沉睡的偏僻小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央赋予深圳敢闯、实验、开路的重任。深圳的领导干部与民众同心协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才有可能在百业待兴起步、万般艰难开头中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寻出一条道路。
编辑 李婧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