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丨唯美食与文字可飨也
毕海林
05-05 10:1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许慎《说文解字》里关于“飨”的注解为:飨,会意兼形声字,乡表音,食表义,二者组合的本义是古代乡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饮酒吃饭,后来意义扩展为用酒食款待客人,也就是请人享用食物或饮料。

在古代文献中,“飨”常用于描述宴请、接待宾客的场合,有时也用于指祭祀时神灵的饮食。

王辉老师将书名定为《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食物的起源一方面来源于身体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精神的需求。在古代,精神需求有时候胜过身体需求。这种精神的需求在《宴飨万年》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几乎每一种食物的起源都与礼仪、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社稷”一词更是从食物引申而来,泛指山川大河、四海寰宇,意义的提升已经超越了生存的根本,在精神领域抵达了高层次的境界。“民以食为天”不是一句空话。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王辉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几年前爆火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将视角对准生活中的那些不起眼的食物,挖掘了食物和制作美食者的故事,走进烟火气的民间生活。虽然那种挖掘是浅层的,但是它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比之下,《宴飨万年》跨过时间长廊,直接将视角放到了食物的本源上,每一种食物的故乡在哪里,笔触就写到哪里,很显然王辉老师在追本溯源上下了大功夫。作为一名读者,我很幸运能够阅读此书,跟随王辉老师的笔触,走进一个又一个美食的故事。在《五谷为养》一章中,我贴近了面食的高端形态——饼,“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并有汤饼、蒸饼、胡饼,汤饼又分为“索饼”“煮饼”“水引饼”“饦”“拨鱼”“面条”等几十种;蒸饼又有“笼饼”“炊饼”;胡饼又有“蝎饼”“截饼”“髓饼”。这样的分类只是粗浅的分类,更深一层,单有记载的“汤饼”种类就近100种。这是多么庞大的美食矩阵,王辉老师引经据典,以温润的笔法带领读者贴近美食,她的这种一究到底的写法既像一个挑剔的美食家,也像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更或者像一个用心为出门远行的儿子做一顿可口饭菜的母亲。那种漫过历史典籍的温情,在字里行间四处弥漫,一个人的故乡,就是美食的故乡,就是无论人走了多远嘴里老想着那一口的故乡。那是一种放不下、忘不掉味道的故乡。

作为一个在北方长大的人,“烹羊宰牛且为乐”,羊肉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每年冬日回到家乡,母亲总会炖一锅香气四溢的羊肉。羊肉切块,胡萝卜作为辅菜,配以大葱、姜、蒜为佐料,生抽、老抽、白糖、盐以调和,先炖煮四十分钟,再爆炒,羊肉的香气与时间的流逝成正比,时间越长,香气越浓郁,先是淡淡的味道,之后是扑鼻而来的裹挟,肉还没有送到嘴里,口水已经流得到处都是。

这是我以为的羊肉最好的吃法。直到看过《美,大羊哉》这一章,我才知道羊肉除了炖,在袁枚《随园食单》中还有七十二种吃法,且“可吃者不过十八九种而已。此屠龙之技,家厨难学。一盘一碗,虽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才好”。一时之间,深思回溯,我仿若站在袁枚的身旁,静待一道道全羊席摆上桌,好来饕餮一顿。对美食的追溯几乎是人类的共性。

在历史的面前,尤其是在美食的历史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我们以为已经尝尽了人间美味,却不想连皮毛都没够着。在探究美食和探究美食的文化史中,王辉老师是认真的,我们有幸可以在王辉老师忍着口水、耐着性子书写下的《宴飨万年》中,一窥美食的本真,一探美食的源头,一学美食的多样,一品美食的文化,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盛宴了,美食的盛宴和文字的盛宴有机结合,唯美食与文字可飨也。

“色香味俱全”是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文化亦然。在《宴飨万年》中,“色”显然是排第一位的。惊喜万分的装帧,全彩色印刷,如此精美的设计,让那一页一页散着“香味”的文字有了别样的意味,它们就像是王辉老师从历史中拨回来的一道道菜品,那些菜品被盛在了一个个厚重的、精美的食具中,它们从釜、鼎、鬲、甑中走出来,走上我们的饭桌,每一个读者都跨越时空的束缚,端起酒杯、茶盅,各自以礼向敬,说一句“美哉,美哉”,仰脖一饮,再夹一筷子心仪的文化“美食”,相视而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阅读《宴飨万年》,太痛快了,太美了,太解馋了!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杨渝嘉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