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新阅读 | 重点推荐:可读性与学术性兼备的《孙子兵法》读本

何中夏
2023-11-05 08:25
摘要

身为精研《孙子》及先秦诸子的著名学者,黄朴民教授在参考古今注家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引大量同时代文献,译注透彻、全面而有独到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所作的《精解〈孙子兵法〉系列》,由两册组成,一为《孙子兵法译注》,一为《孙子兵法十八讲》。前者包括《孙子兵法》原文、译文、注释,以及黄教授本人数十年来研治《孙子》之心得札记;后者可视为《译注》中札记部分的扩充版本,从多个维度对这部旷世兵书做出讲解与阐释。通读两册作品,最为直观的感受,莫过于一个“实”字。

《孙子兵法译注》 孙子 著 黄朴民 译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孙子兵法十八讲》 黄朴民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旁征博引,释义翔实

身为精研《孙子》及先秦诸子的著名学者,黄朴民教授在参考古今注家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引大量同时代文献,译注透彻、全面而有独到之处。如《谋攻篇》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通说认为,“伐交”指破坏敌方与其他方面的联合,即如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之事;但难以解释的一点是,破坏敌人的联合,亦属于一种“伐谋”,“伐交”与“伐谋”之间的界限为何?本书将“伐交”解释为“运用兵威摄伏敌人”,并在“札记”部分以数千字的篇幅,指出“交”字本义为“合”,《孙子》中“交”释为“合”并非孤例,同时结合曹操、梅尧臣注,以及春秋时期“观兵”的史实,详细论述“伐交”实指“以威取胜”,有理有据,堪称精彩。

可以说,本书的“札记”部分实属精华。译注是对文字的解释,然而有些段落,文从字顺之后,读者仍会心存疑惑;作为补充,札记部分力图答疑解惑。《九变篇》中,孙子提出“将有五危”,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作者在译注中对文字辨析阐释之后,又在札记部分详加分析,解释为何“廉洁”“爱民”这样的正面特质也会成为导致将领丧师殒身的元凶。

不唯空谈,结合史实

黄朴民教授本是治史出身,又曾在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任职,讲解《孙子兵法》诸篇,并不局限于揭橥理论之隐微,而是结合古今战例、史实展开分析,读来直如汉书佐酒,酣畅淋漓。

讲《地形篇》,则有魏灭蜀之战,邓士载奇袭阴平,一举破敌;讲《九变篇》,则有鄢陵晋克楚,范文子却忧心忡忡,但求速死。此外,诸如晋楚吴越远交近攻等战争史上的实例,都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孙子兵法》的理论精髓。

史实的大量运用,不仅为理解《孙子兵法》提供形象化的阅读感受,同时也会激发读者思考,形成拓展思维。

在《孙子兵法十八讲》中,作者引用一段北宋故事:狄青部下因过失被韩琦拘捕,狄青为之求情,韩琦则态度倨傲,当着狄青的面便将其处决。此段引文在文中是为强调宋代崇文卑武之风气,笔者却不由得想起另一则故事:前秦与前燕作战,邓羌部将有过失,王猛欲杀之,邓羌力保,甚至勒兵鸣鼓,意欲相攻;王猛为人素重法度,曾收杀太后之弟以正法令,此时却痛快放人;后来,被放过的部下与邓羌一起挺枪冲阵,大破敌军。(《资治通鉴》卷一〇二)而与《译注》参看时,作者论及兵家五事“道天地将法”,分析“法”位于五事之末,乃是孙子不为“法”所束缚,能够超越于法,临机应变,正与笔者所思相合。

治学严谨,求真务实

《孙子兵法》固乃传世经典,可它毕竟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自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可贵的是,作者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名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者并不盲目拔高孙武的思想境界,驳斥那些称孙子为和平主义者的论调;针对兵书在战争中的实际影响,作者坦率地指出,战争本质上是国力的对抗,一味依靠策谋韬略,追求以弱胜强,绝非取胜之道;《九地篇》论及后勤保障,强调劫夺抢掠敌国境内的人畜财物,作者不为孙子讳言,承认此种举措未能考虑到争取民众;孙武其人下落不详,作者接受“文献不足”的事实,拒绝捕风捉影、妄作推测。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并不追逐热潮,而是作者数十年来精心研究的成果,同时又并非纯粹的学术论文集,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广大读者阅读。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何中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