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从书籍史开始的旅行
谭徐锋
04-21 08:2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拉莫莱特之吻: 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萧知纬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纽约时报》犯罪专栏记者,牛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法国史专家,文化史、阅读史、心态史领军人物,美国麦克阿瑟奖奖金、国家图书评论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你能想象这么多身份,其实背后是一个人吗?是的,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文化史、阅读史大家——罗伯特·达恩顿。

达恩顿的成名作《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通过一批信札对于《百科全书》的出版传播史做了详实的跟踪,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开始了他的书籍史、阅读史研究之旅。此后,达恩顿又撰写了《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和《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这三本堪称三部曲,全面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的阅读状况。达恩顿试图发掘的不仅仅是精英思想家的思想,更关注普通读者对于形形色色思想观念的接受与反应,多层次地呈现整个启蒙运动前后的思想脉动。

这本《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中,达恩顿将他对文化史、媒体史、阅读史的思考进行了整合。作者提出,本书的写作出于四个目的:第一,是要显示过去如何作为暗流存在于当下;第二,是要通过个案来分析媒体的作用;第三,借本书的写作过程来昭示媒体研究中的历史向度;第四,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宏观历史以及与历史相关的其他人文领域。简单地说,这本书不仅是讲历史,还是讲媒体的历史,讲阅读的理念。

作为一部文化评论集,本书是达恩顿对于自己的研究生涯和当时文化史研究状况的整体评估,既与不同的学术路数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又提出了自己对于阅读史、书籍史、思想史的新颖观点。相对于此前对于历史研究的定位,达恩顿指出,“最令人激动、最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事件背后我们的前人所经历和体验的人类生存状况”,而目的在于“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去徒劳地寻找这一伟大的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从前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前人对此问题的回答”。相对而言,本书所收的一些书评,在现在看来或许更多是学术史意义,但是其中关于方法论的反思,至今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在他眼中,阅读史跟思想史一样复杂,阅读史就是他非常在意的一种探寻真相的手段。“阅读并不是沿着一个方向发展的,而是因时、因地、因人群而异的。”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则是将读什么、如何读、读了之后怎么样的一个链接勾勒出来。同时,他注意到随着工业化来临,大众阅读随之兴起,人们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多样,泛读取代了精读。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阅读史研究的境界呢?达恩顿认为,要关注人们的阅读理念怎样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行为,要研究老百姓是如何阅读的,至少要对少数留下蛛丝马迹的个人做些个案研究,要熟悉文学理论,他还建议在书目分析学的基础上将阅读史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

无论是书籍史、阅读史还是观念史,达恩顿都强调一个大众化的视角,不能仅仅分析精英文本,而是要关注这些文本乃至更多文本如何传播与再生产的过程,这些过程本身就体现了鲜活的人,此前所说的普通民众,在达恩顿的笔下,显得更加生动起来。

作为研究者,达恩顿还担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在《阅读的未来》一书中,虽然他对图书数字化乐见其成,但是却表示“不过,对旧式图书的偏爱也许模糊了我对未来的构想。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我也无法想象旧书的电子突破能够比得上触摸原书带来的兴奋。1957年刚就读于哈佛时,我发现毕业生有权进入亨廷顿图书馆(收藏稀有图书和手稿的哈佛图书馆)。我鼓起勇气走进去,按照事先听来的说法,问他们是否有梅尔维尔版的《爱默生随笔集》……这些旁注甚至比我的回忆还要尖刻。手握梅尔维尔编辑的这本包裹着廉价封皮的爱默生文集的小册子,我感觉更加强烈” 。

机械时代乃至网络时代看起来一切都扁平化了,但是那种读到手稿的兴奋,却是难以替代的,我们在读什么,怎么读,其实事关未来精神世界的塑造,达恩顿的视野不见得给我们答案,却扩充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把阅读当作一种精神探险。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