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孙霄受邀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一季——鹏城史话第十一期活动,围绕主题“从百年中英街看深港关系演化史”,以“小切口,大背景”讲述中英街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走向未来的中英街,读者积极参与讨论,掀起讲座高潮。
“百年中英街”是指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百年的历史。正如中英街警世钟铭所写:“国恨家仇系于沙头角,民族耻辱凝聚中英街”。中英街界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见证。孙霄介绍,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委员来到沙头角勘界。租借地包括沙头角海到深圳湾之间最短直线距离直线以南、九龙割占地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和大鹏、深圳两湾水域。陆地面积975.1平方千米,大小岛屿235个,较原来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约十一倍。租借地水域扩大四、五十倍。勘界后,沙头角约50多个村落被一分为二,形成了“英界”和“华界”两部分。
孙霄以深圳咸头岭文化在深港地区的分布谈深港关系的源流,把深港地区的文化根脉追溯到六、七千年前。为了说明其重要性,他引用了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在(《历史研究》1997年3期)文章中的一段话:“香港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自1841年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150年,采取种种措施疏离港人的民族感情。目前香港的历史概论或教科书一般都注重介绍英国统治该地区之后的历史;对1841年以前的香港,好像是微不足道......对香港史的认识,不应该只注重近代香港开发的历史,要从古至今全面理解香港地区发展的历史。”孙霄表示,他十分赞同邓聪教授的观点。香港回归祖国26年的今天,香港特区政府针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已经开始转变。这是今天的讲座为何从史前时期说起的原因。他呼吁“应向深港两地学生全面介绍深港地区古今历史。”
接着,孙霄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同一行政归属历史开始,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从新安县的分离。特别强调了英国割占香港和九龙半岛南端和英国提出“新界问题”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背景;驳斥了英方代表骆克在划界问题上咄咄逼人,无端把深圳河划入英界范围的强盗逻辑。对于1899年4月沙头角2600乡民自发组织团练反抗英国接管“新界”的斗争给予很高评价,其最新研究成果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现代史博士、香港学者夏思义《被遗忘的六日战争》一书,夏思义曾担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顾问。
关于中英街形成的历史问题,过去一直说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模糊的历史概念;孙霄认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次强烈的台风摧毁了东和墟,众多商贩纷纷迁往沙头角墟(英界菜园角一带),由于沙头角墟市空间狭小,当时东和墟有店铺100多家,沙头角墟容纳不下,商贩们干脆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搭建木板房作为店铺(这条河床即中英街)当时香港“洋货”充斥,中英街首次出现的商贸业高潮就发生在民国时期。《皇家亚洲协会香港分会会刊》在刊登的“沙头角墟”一文写道:“由于边境管理的需要,加速了沙头角现代化的进程。”当时,沙头角有了小火车、小火轮,电报和电话,英界一侧多销售舶来品,而华界则代办“洋货”为主。虽然台风摧毁了东和墟,但是却在无意中促进了中英街的形成。“东和”这个名字用的很多,除了“东和墟”亦称“东和村”,还有“东和局”,向往和平的乡民当时在名称上是动了心思的。
在讲到中英街改革开放历史时,喜欢幽默的孙霄用广东话描述深圳摄影师何煌友在中英街“偷拍”照片的故事让读者忍俊不禁;在介绍内地游客来到中英街购物的情景时,他用民间的口头禅“买买买”来形容,再次引发读者的笑声。当时,有手握“大哥大”的人为了招揽生意,一边走着一边喊着“走过看过,不要错过”!当时流行的口头禅是“来深圳不来中英街等于没来深圳”。中英街商贸业发生的大起大落是国家市场经济启动前后的正常现象。加上后来香港“自由行”的开通,直接去香港购物在当时成为时尚。
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孙霄与现场听众对未来中英街的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许多读者提出了极富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引人深思,还引发了现场讨论。最后,孙霄还向深圳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中英街往事:特区中的“特区”》《四方风动——孙中山与庚子革命首义》《孙氏家族一脉:孙中山爱女孙婉人生探析》《孙婉》(日文版)。
本次活动采用线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深图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逾5万人次。
(图片由深图提供)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