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数 | 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一起探索“野性”深圳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3-05-22 10:04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摘要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深圳是如何成为生物自然栖息地的? 现在带你揭秘!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身为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的城市

深圳是如何成为生物自然栖息地的?

现在带你揭秘!


深圳“敢想敢做”成为生物自然栖息地

一直以来,深圳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


2022年12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习近平在致辞中提出,“我们要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共同推动指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


根据《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数据显示,深圳市记录维管植物2086种,记录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3种




尽管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约占全国的1/4,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着“深圳力量”。




遗传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蕴藏了多样珍贵的遗传基因。有黄樟、浙江润楠等资源植物1500余种,松叶蕨、黑桫椤等野生古孑遗植物54种,短肢角蟾、深圳后棱蛇等特有物种39种,深圳巨腹蟹、深圳香荚兰等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动植物有20多种。


此外,随着多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带来的环境质量提升,一些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归,如水蕨、唐鱼、豹猫、欧亚水獭等。



深圳生态之美,何以造就?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于2022年11月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召开,“地球之肾”湿地不仅迎来新的保护发展契机,“深圳”也以崭新的城市“生态名片”一次次闪亮全球视野。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宣布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北京时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决议,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这也是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等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深圳生态保护为何如此优秀?


深圳地处华南之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适合动植物生长。深圳陆域面积1997.47平方公里,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60.5公里。深圳生境多元,由一片陆地、三湾一口和51个岛屿组成,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湖库,又有滨海岩岸沙滩,也有滩涂湿地和咸淡水交汇入海口,多样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



深圳市由64%的陆域生态系统和36%的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域生态系统中,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9%、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4%、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


一直以来,深圳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有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从植被类型来看,深圳市植被类型多样复杂,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红树林等13个植被型和98个群系,表现出南亚热带区域南缘的植被特点



深圳的生态之美别具一格,高楼大厦间见缝插绿,都市森林中万鸟齐飞。接下来,深圳将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为愿景,继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示范性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广东省民政厅、人民网、《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栏目主编 沈静愉

设计 胡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颖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