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落地:羽绒服越来越贵,性价比提升了吗?怎样挑保暖的羽绒服?
央视网
2022-11-11 10:26

气象专家预测,2022年冬季将迎来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中国气象局预计1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会有5次。冷空气“你方唱罢我登场”,羽绒服成了寒风中安全感的来源。

某电商平台双11数据显示,近期,每天大约有1亿件羽绒服被在线浏览,平均每个福建人的购物车里有1.03件羽绒服,每个广西人的购物车里有1.04件羽绒服,连原本不过冬的海南人都在加购羽绒服。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冬是羽绒服新国标落地后的第一个销售季。

羽绒服新国标,“新”在哪里?

从前羽绒服挑选指南里常常提到的含绒量、充绒量、蓬松度三大指标被一个略显陌生的指标取代——绒子含量。新国标实施后,服装成品绒子含量不低于50%,才能称之为羽绒服。

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会秘书长曹宗华参与了新版国家标准的制定,他解释说:“旧国标中的含绒量包括绒子和脱落的单根绒丝,而绒丝脱落后保暖效果会大打折扣,绒丝计入含绒量,容易让消费者混淆概念。”

他把新标准比喻成一个挤水分的过程,只看绒子含量,让羽绒的概念变得更简洁。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吴红艳更直白地概括了新国标带来的变化:“以前标注90%含绒量的羽绒服绒子含量可能只有80%,现在把绒子含量这个概念单独拿出来,消费者就能一目了然,也能提高羽绒服保暖的性能。”

曹宗华表示:‘’国际上衡量羽绒品质的核心技术指标之一就是绒子含量,新国标有利于中国羽绒服和国际接轨,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绒丝减少,困扰消费者的钻绒、跑毛问题也会下降,曹宗华介绍,新国标模拟消费者的穿着场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羽绒服钻绒的测试方法:“将整件羽绒服放在一个可旋转的箱子里,用24个开水瓶塞大小的球不停冲击羽绒服的表面,对跑出来的绒子、绒丝、羽丝和毛片进行计数,一旦超过规定范围,就判定为不合格”。

除此之外,新国标不再区分灰绒和白绒。两位专家均表示,羽绒的品质和颜色没有关系。曹宗华将白鸭绒和灰鸭绒形象地比喻成东方人的黑发与西方人的金发,“谁也不能说自己发质更好,只不过是基因和饮食结构导致了颜色的差异而已。”

冬天,怎样挑到一款保暖的羽绒服?

曹宗华将一个常常被消费者和挑选指南忽略的因素放在首位——羽绒服的长度。“羽绒服的核心保暖能力不是由厚度决定,而是由长度决定。覆盖身体的面积越大,羽绒服越保暖。”因为衣物本身并不会产生热量,依靠的是阻止人体产生的热量流失而起到保暖效果。年轻人喜爱的短羽绒服配单裤穿搭无疑会被寒风“打入冷宫”。

在绒子含量、充绒量、蓬松度等硬性指标中,曹宗华推荐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挑选。他并不提倡消费者追求过高的绒子含量。

“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当绒子含量超过80%,随着绒子含量的增加,保暖性的增加越来越小。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如果不是去户外探险或者极限生存,绒子含量75%以上的羽绒服已经足够。”

在绒子含量之外,羽绒的蓬松度是决定其保暖性的核心指标。“羽绒的保暖能力是由其能够储存的静止空气的体积决定的,蓬松度和保暖性直接相关。”新国标未对蓬松度的标识作出强制规定,对此,曹宗华表示:“羽绒服市场上愿意标出蓬松度的品牌很少,因为大部分的品牌羽绒服的蓬松度相差无几,一旦标出来,就意味着它具有显著优势。”

除此之外,羽绒服的充绒量也对羽绒服的保暖性影响显著。曹宗华介绍,充绒量100g及以下的羽绒服通常仅适用于0℃及以上温度,200g以上的羽绒服则适用于-20℃以上的温度穿着。

羽绒质优量足,服装的面料和结构也要跟上。“相比之下,更厚更硬的面料更抗风”,曹宗华提醒:“袖口、领口、下摆是否收紧,羽绒服是否合身,是否有帽子,都会影响保暖性能。”

羽绒服越来越贵,性价比提升了吗?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羽绒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及制品生产、出口和消费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数据,中国鸭养殖量占全球 74.2%,鹅养殖量占全球93.2%。因此,作为鹅鸭养殖业的副产品,中国的羽绒原料也占据全球绝大份额。一个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事实是,国内的羽绒原毛以及羽绒制品的出口份额大于国内销售。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羽绒原料的年产量超过40万吨,年出口创汇近40亿美元,占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外知名品牌的羽绒服装、羽绒寝具80%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

而羽绒服的高端化却是由外国品牌率先开启。在国外高端羽绒服品牌前来掘金后,国内羽绒服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吴红艳介绍,中国的羽绒品牌和国际高端品牌在技术和价格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适用于极限环境的羽绒服的技术仍存壁垒。不过“国内羽绒品牌的研发经费逐年升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吴红艳谈道:“羽绒服产业正在经历产品的迭代升级,在竞争高端市场的道路上,价格的上涨必定要伴随着产品整体性能的提升。”她注意到,相较于从前看重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当下的消费者需求走向多元化,对于时尚性、科技感、做工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端是成本,一端是品牌的运营策略,双重因素的叠加推高了中国市场羽绒服装的价格。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2017年羽绒服销售单价分别增长9%和8%,到了2018年,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为555.6元/件,较2017年同比上涨7.51%。

新国标实施后,有分析师对媒体表示:“绒子含量的高低关系着羽绒服成本的高低。绒子含量50%的羽绒服产品会比老国标含绒量50%的产品成本更高,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原料、能源、人工成本的上升直接影响着羽绒服的成本,但品质提升的幅度远远超过价格提升的幅度”,曹宗华表示:“羽绒服客单价的拉高对羽绒服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更大。随着价格的提升,产品的质量、耐用性都在上升,消费者的平均使用成本、资源消耗反而会越来越少。”

中国羽绒品牌正努力走向高端化、国际化,这不仅仅是提高吊牌价那么简单。吴红艳表示:“不论是科技含量、产品品质还是时尚设计,提价的同时品质也要提升,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让品牌进入良性循环。”

(原标题《新国标落地:羽绒服越来越贵,性价比提升了吗?》)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