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深圳为例
2022-07-25 10:5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曾温娜  史文莉

 //  

本文通过对外国人制作的深圳短视频的文本分析,探讨在“他者”视角下,短视频对中国故事的叙事呈现何种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如何参与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表明,美食、包容精神和科技发展是最受关注的主题,其中,深圳美食被作为一种共同记忆的叙事,深圳精神被叙事为包容和奋斗精神,深圳科技则被刻画为世界未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理解短视频和跨文化语境下传播中国故事和城市形象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外国人   短视频   深圳   城市形象

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的视觉化和碎片化契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成为年轻人中最流行的娱乐工具之一。利用短视频讲中国故事是吸引海外受众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外国人制作的短视频,试图从“他者”的视角,探究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以及应该如何通过短视频进行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一、外国人讲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近八年间,随着中国故事传播实践的日益丰富,学术成果也逐渐增多。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传播、跨文化、公共关系等组成中国故事研究的理论体系(陈先红等,2020;徐明华等,2020);传播效果研究、案例分析、不同媒介的中国故事实践活动亦是关注焦点(杜莹杰等,2021;陈功,2021)。就研究对象而言,学者大部分从主流媒体角度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也有个别研究针对海外华文自媒体或外国创作者讨论中国故事的创作(刘康杰,2017),但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探讨中国故事的创作和传播还是一个有待补充的研究领域。

在跨文化传播中,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会因文化、语言和话语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意义流失、消解,甚至是误解。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消解,随之相伴的可能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刻板印象,或消极传播。这些问题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大挑战。如何实现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向。外国人参与中国故事讲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外国人作为叙事主体、外国人作为新闻主角,以及外国人媒体作为生产主体。在社交媒体时代,外国人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用英语或中文与受众直接讲述中国体验,成为一种创新的叙事策略,这一讲述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故事的“他者”表述(潘亚楠,2020)。学者认为,中国人眼中自己平凡的日常生活经过外国人视角和短视频媒介的重新定义,形成了新的影视叙事的审美范式(金霄,金昌庆,2021)。在“他者”的表述中,外国人的镜头和陈述就像是滤镜,让中国人普通的日常生活撒上了异域风情的色彩,具有从日常升华到经典的契机。然而,学者亦认为,外国人对异域文化的描述带有一种西方文化的霸权色彩。近年来,学界对这种“自塑”和“他塑”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行反思,认为在华外国人承担“主体间性”角色,其身份兼具中国场域的在场者和异域文化的外国人,超越二元对立的叙事范式,对中国故事的叙事框架具有实践价值(相德宝,曹婷,2022)。这种新型叙事模式随着短视频技术和平台的普及,为在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学术界,国内外学者对短视频的研究存在差异。在对短视频的定义上,国外学者不过分强调时长和技术的变化,更倾向将短视频置放在视觉传播框架下进行内容和语义研究(Chen, 2021;Ng and etc., 2015)。在研究焦点上,国内学者侧重从中观层面考察短视频生产创意机制和宏观层面的社会影响(刘涛,2018;栾轶玫等,2019),国外学者则注重短视频的内容意义和表达,以及作为媒介实践的微观层面研究(Campbell and Pearson,2021;Vaughan and Johns,2021)。这种差异受制于不同国家文化和国情的需求,但是达成一致的是,国内外前沿研究都认为短视频的生产已从用户生产内容(UGC)转向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PUGC),短视频主播成为重要的意见影响者(influencer),其与粉丝、平台共同构成了特有的社群文化,因而,对短视频的研究也呈现出视觉传播和受众研究结合的趋势。对短视频的文本研究不仅停留在人物、情节的探讨,更注重技术和视听语言结合,对微观层面的语言风格、语义设计、镜头角度等基本的视听信息进行文化叙事考察(赵瑜,2020;周逵等,2021)。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中,如何运用短视频这一工具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外国人如何运用短视频,从其自身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故事,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要理解外国人作为“他者”如何对中国故事进行表述,首先需要对传播内容,也就是短视频文本进行微观的视听信息分析。其次,要对这种叙事特征与策略如何参与“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讲述进行结合分析。本文选择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深圳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外国人如何讲述深圳故事,进而探索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新范式和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外国人视角下的深圳短视频呈现出何种叙事特征?2、这种叙事是如何从“他者”视角塑造深圳城市形象的?

二、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文选择国内重要的短视频平台之一的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取的短视频进行分析,探索外国人如何通过短视频塑造深圳的城市形象。由于B站有视频搜索的数量限制,每次搜索只能显示1000个视频,因此,本研究的样本数量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由于本研究为质化研究,目的在于描述现象和背后的原因,而非寻求因果关系或者在数量上的科学性,这一局限性并不会对本研究的结果造成质的影响。本团队以“深圳 外国人”“深圳 歪果仁”“深圳 老外”为关键词分别搜索,获得2330条相关视频,在对重复视频进行剔除清理的基础上,以外国人出镜、内容与深圳相关作为二次筛选的条件,最后,获得232条视频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样本。


本团队对232条视频的概况进行简要分析。如图1所示,视频主题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生活体验,占比42%(98条),主要包括外国人对深圳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感受,在深圳工作和学习的体验等。例如,过年舞狮、全年无冬、租公寓、街头理发等生活体验,视频制作形式多为口头讲述和实地体验。第二类主题与城市发展相关,占比37%(86条)。细分主题包括深圳历史变迁、科技经济、交通系统、城市建设等与深圳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具体内容例如深圳灯光秀、地铁高铁、高楼建设,视频形式主要为景观展示并辅以配音解说等。第三类主题是美食,占比16%(37条),主要记录外国人在深圳的美食体验,比如打边炉、早茶、潮汕火锅、肠粉等广式美食,还有湘菜、印度菜、土耳其咖啡等各地美食,主要形式为外国人试吃,并讲述自己的感受。第四类主题与疫情相关,占比3%(8条),主要是外国人讲述深圳的抗疫措施、服务及疫情下的生活。其他的主题有3条,占比1%。

除了主题分类,样本视频的外国作者来自28个国家,除了31%的视频制作者国家未知外,视频制作者中有28%的人来自亚洲,19%来自欧洲,14%来自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占4%。视频的播放量主要集中在0至5万次的,为199条,占比86%;5万次至10万次为13条,占比6%;10万次以上的仅有20条,占比8%。在视频时长上,样本视频时长集中在0至5分钟,计89条,占比38%;5至10分钟的视频计75条,占比32%;10至15分钟的视频计53条,占比23%;15至20分钟的视频计11条,占比5%;还有4条为20分钟以上,占比2%。

在视频发布时间上,样本视频具有逐年增加的特点,从2016年的视频仅占样本视频量不到1%,到2021年视频占样本的30%。如图2所示,2021年发布的视频占样本量的30%(70条);2020年占比22%(50条);2019年占比19%(44条);2018年占比10%(23条),2017年占比6%(13条),还有1条来自2016年。值得一提的是,仅在2022年1月至数据收集截止的4月16日,四个月发布的此类短视频共31条,占比13%,比2018年全年发布量还多。

本团队以视频时长小于5分钟、外网搬运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纯景观而无实质性内容为条件进行第三次人工清理,并按照播放量1000以上排序,最终,获得21条符合本研究文本分析的具体样本(如表1,附后)。在这21条由外国人制作、时长5分钟以内、关于深圳的短视频中,42.8%是美食内容,19%与科技相关,疫情和生活体验的内容各自占为14%,剩下的其他类型占10%。本团队对视频文字进行转录,形成2万多字的文本,进行标题和视频文本的分析;同时辅助图像分析,对样本短视频的画面、剪辑等视频手段进行分析。

本文认为,样本短视频的标题具有鲜明的“他者”和网络话语特征。第一,这些标题刻意强调和凸显“他者”身份。在21条样本中,有12条的标题中出现了突出外国人身份的词语,例如“老外”“外国人”“韩国人”“乌克兰美女”和“越南媳妇”。在以中国人为主体用户的B站,将自己作为“他者”的身份进行“高亮”显示,满足大家对于“他者”的想象与好奇,也符合运营B站账号“流量密码”的需求,为视频发布者获得更多关注。第二,标题用词具有陈述和表达两者结合的叙事结构特征。10条标题采用了陈述性叙事,即仅陈述事实;另有11条采用了陈述和表达结合的形式,即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观点或情感的表达。而且,这些标题多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在陈述的基础上延伸表达情感,试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有标题包含了这样的用词:“太震撼了”“太幸福了”“都尴尬了起来”和“怎么样呢”等。第三,标题的口语化叙事形式明显。除了Scor奥熙制作的《深圳的故事》之外,其他20条短视频标题都采用口语化叙事形式,擅用第一人称,主题偏重日常化,比如《深圳封城了?收到通知越南媳妇赶紧下去看看情况》。标题亦使用带感情色彩的感叹号、问号等,符合网络语言风格。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在这21条短视频文本中,外国人作为中国日常生活的在场者,对中国的美食、科技发展和城市精神进行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陈述,并将深圳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叙事特征最终勾勒出一幅“他者”视角下的深圳城市形象。

三、作为共同记忆的深圳美食

在分析的短视频样本中,美食是最具有共情的主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美食类短视频在样本中占据将近一半的内容,外国作者通过对深圳美食的在场体验,描述出具有深圳特征的日常生活,刻画出宜居、亲切的城市生活形象。原本中国人熟悉的日常食物在“他者”视角下,细节被放大,勾连起受众对食物所承载的个体记忆,进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再塑,实现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第一,这种叙事特征体现在外国人对美食的“沉浸式”体验和细节刻画。食物承载着鲜明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也凝聚着一地风俗和文化,样本视频的UP主选择极具有广东特色的食物,例如潮汕火锅、猪肠碌等承载着独特地方记忆的内容,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并结合自己作为美食体验者对味觉这一最细微的身体经验的感知描述,刺激着受众的味蕾,唤起容纳于这些美食空间的个体与共同记忆。

第二,外籍UP主通过将美食与深圳的移民城市特征进行结合,形成对深圳形象的刻画。例如,某UP主拿着深圳早餐地图体验当地早餐时,发出对深圳移民特征的感叹,认为原产于河南的胡辣汤非常能够代表深圳。她在视频中说:

“I guess it's very representative of Shenzhen. You've got people coming from all over China to come live in Shenzhen,work in Shenzhen. And so,you can pretty much find food from all over China here. A little taste of Henan in Shenzhen. It looks gross,but it tastes fantastic.”【我觉得这(胡辣汤)很能够代表深圳。深圳有来自中国各地的人来这里生活、工作。所以,你几乎可以在这里找到来自中国各地的食物。胡辣汤就是在深圳的河南味道。这汤看起来很恶心,但味道棒极了】(源自“Amy艾米饭”,《我去深圳吃早餐了》,2019年11月6日)。

这样的刻画伴随着画面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女UP主在小吃店与河南店主进行轻松、家常的交谈,以及自己在吃胡辣汤时的愉悦表情,刻画出一幅杂糅的景象——自己作为外国人、河南店主作为非广东人、胡辣汤作为河南代表美食却在深圳这座城市恰如其分地存在和融合。这样的类似刻画也同样出现在这条短视频的后半部,这位UP主在与河北来的店主,品尝北京肉饼的过程中,也将这种深圳的特征展现得很是丰富。在短视频文本中,UP主对深圳美食的选择包含了北京、湖南、广东,甚至是泰国菜、越南菜等世界各地的菜肴,这种选择也侧面说明,深圳美食是一个很广泛的含义,和这个城市的移民特质是一致的。

第三,UP主通过比较的手法,将深圳美食与外国人自己家乡美食进行比较,进而来刻画出深圳美食的特点。例如,在一则短视频中,UP主这么形容潮汕火锅:“这边(的火锅)最重要的是新鲜的肉,在美国我们的牛肉都是速冻的。我觉得如果这个餐厅在美国开,应该好多美国人会喜欢吃这个,这个很对我们的口味”(源自“我是郭杰瑞”,《深圳第一次吃潮汕牛肉火锅,为啥还没开到美国来!》,2018年4月26日)

在对美食的刻画中,所分析的短视频中,外国人几乎一致地采用了积极的、正面的口吻,几乎都一致地采用了体验式的叙事方式,自己也都作为在场者和评论者,进行美食体验和评论,并频繁与美食制作者或身边的顾客进行交流,借美食对深圳这座城市进行描述。

四、奋斗与包容的中国硅谷

在所研究的短视频文本中,深圳的年轻、奋斗、包容被外国人视为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深圳精神。对这种特质的描述,外籍UP主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事,将自己的个体和精神带入这种“奋斗和包容”中。例如,有外籍UP主认为自己也是在深圳这座城市里奋斗的一员、移民的一员,希望和深圳一起成长。在德国籍说唱歌手Scor奥熙的说唱MV《深圳的故事》中,他将深圳的包容与奋斗与自己结合在一起,唱道:

“我们不care你的身份,来了奋斗就是深圳人,最有才华的并不全在CBD,来了搬到城中村更接地气,哥们总会混成功但不要忘初心,不能忘记以前无法交租金,我们都很年轻,深圳才40岁,共同发展创造家乡一起飞……我爱我的老家,也爱我的鹏城,我在这里追着梦想,奔腾不息,那是我,奥熙”。(源自“Scor奥熙”,《深圳的故事》, 2020年7月18日)

音乐作为诠释文化、展示文化的特殊形式,通过音乐这一流行艺术符号传播和展示深圳精神,进一步形塑深圳城市形象。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将口号转化为艺术形式,将深圳改革、开放、包容的特质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烙印在每个深圳人的心中。这种对深圳精神的提炼在其他的文本中也有出现,例如,另一位在深圳生活里20年的外国人这样说:“无论是刚刚来到深圳,还是已经奋斗多年的人,没人会被轻易蔑视,深圳永远都敞开双臂。”(源自“不是柯桑德”,《一封迟到的情书》,2021年1月15日)。

这种直接的情感输出在短视频中出现的频率不少,还有外籍UP主作为在场者,将深圳与自己的家乡或中国其他城市进行比较,描述深圳作为科技之城的形象,进而抒发自己对深圳的积极看法。例如,在外籍UP主眼中,深圳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欧洲人,我可以来到深圳,看到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源自“马佳PopMatta”,《外国妹子第一次到深圳:这是未来世界吗?太震撼了!》,2022年1月22日)。这样的描述将深圳与世界的未来结合在一起,凸显其科技发展的成就。这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外籍UP主对疫情生活的描述中。在一位外籍志愿者的短视频中,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的他自己作为在场者,随着镜头带着受众体验如何在深圳社区进行核酸检测的流程,并对中国特有的便捷支付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而在短视频中,亦有外籍UP主将深圳称为自己的故乡,并称:“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一股神奇的高科技力量,是一片充满机遇和机会的土地”(源自“不是柯桑德”,《一封迟到的情书》,2021年1月15日)。

这些对深圳生活的体验也用幽默的形式来展示,例如来自乌克兰的女UP主对深圳的“天气热”进行形象的描述,在视频中,其通过对在深圳和乌克兰穿的鞋子进行比较,进而刻画出深圳很热的景象,当镜头出现了五六双冬季的鞋子的画面切换时,UP主旁白说,“这是我在乌克兰穿的鞋子”;而当镜头转换到一双人字拖的时候,旁白是:“这是我在深圳穿的鞋子”(源自“乌克丽丽点秋香”,《乌克兰美女定居中国深圳,一直不明白:为啥都在瞒着深圳过冬天?》,2020年11月22日)。这种强烈的画面对比、对细节的选择,以及旁白的恰如其分,都突出了这种幽默的气氛。

五、结论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说,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多方位的概念(罗伯特·帕克,1987)。当数字化交往融入日常生活,城市呈现出了多维度的特质,既根植于现实世界,又生长于网络空间。通过外籍UP主个人微观视角的短视频叙事,一个个深圳故事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也有众志成城的抗疫奉献;有穿破天际的高楼大厦,也有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店;有科技智能的现代服务,也有娓娓道来的深情告白。在这些短视频后,受众通过评论、弹幕、点赞等方式与外籍作者进行交流,进一步丰富对深圳的城市记忆。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深圳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0C022)

(本文作者曾温娜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史文莉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附:表1  文本分析短视频样本信息表

序号

账号

国籍

标题

内容关键词

发布

时间

时长

点击量

评论量

1

我是郭杰瑞

美国

深圳第一次吃潮汕牛肉火锅,为啥还没开到美国来!

潮汕牛肉火锅、美食(中文)

2018.04.26

4'32

225.7万

4402

2

Scor奥熙

德国

Scor奥熙《深圳的故事》

说唱、对深圳的情感 (中文)

2020.07.18

2'43

17.6万

858

3

马佳PopMatta

斯洛

伐克

外国妹子第一次到深圳:这是未来世界吗?太震撼了!

深圳、科技(中文)

2022.01.22

4'27

14.9万

3663

4

德国人Leo

乐柏说

德国

外国人搭飞机去深圳吃大排档!遇到会撒尿的虾……广州夜生活太幸福~

路边烧烤、美食

(中文)

2020.06.10

4'09

9.1万

404

5

韩国宰相大大

韩国

韩国人体验了深圳无人未来商店!机器人做的饭味道怎么样啊?

智能化无人商店、餐饮体验、美食

(韩语)

2019.08.15

4'32

8.1万

158

6

Amy艾米饭

澳大

利亚

我去深圳吃早餐了

胡辣汤、肉饼、猪肠碌(英语)

2019.11.06

4'51

7.8万

196

7

乌克丽丽

点秋香

乌克兰

乌克兰美女定居中国深圳,一直不明白:为啥都在瞒着深圳过冬天?

深圳、没有冬天

(中文)

2020.11.22

2'56

7.2万

230

8

Amy艾米饭

澳大

利亚

我去了深圳大芬油画村,结果怎么样?

大芬村、油画自画像(英语)

2019.10.30

3'52

4.6万

291

9

Amy艾米饭

澳大

利亚

深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腾讯、华为、大疆等(英语)

2019.10.16

4'59

4.3万

127

10

不是柯桑德

荷兰

一封迟到的情书

深圳20年的记忆(中文)

2021.01.15

3'33

4.2万

181

11

Amy艾米饭

澳大

利亚

我去了深圳最高的建筑物!

最高楼、平安大厦(英语)

2019.11.13

3'14

4.1万

93

12

外眼看深圳

美国

深圳战疫|美籍志愿者Gannet用视频记录他眼中的深圳战疫

接种新冠疫苗的环节(英语)

2021.06.18

4'25

2.1万

38

13

老罗嘴很瓢

安哥拉

新人老外up打边炉初体验!惊现服务员当众问年龄,肥牛都尴尬了起来!

深圳打边炉(中文)

2021.12.21

2'49

1.2万

25

14

Alex世界之旅

加拿大

深圳天际线【老外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

深圳天际线、深圳的发展(英文)

2020.10.12

3'18

8654

34

15

简珍妮Jen

加拿大

老外们爱去深圳和广州的原因找到了!简珍妮对中国的美好回忆

美食、广州深圳

(英语)

2020.12.11

2'51

5933

40

16

布兰迪Brandon

美国

粘粘的纳豆真的好吃吗,吃货老外告诉你真相

尝试纳豆(英文)

2018.07.15

3'30

5332

135

17

越南莱米remy

越南

公婆从湖南来深圳玩,第一餐都离不开湘菜

湖南菜体验

(越南语)

2021.11.14

5'00

3886

37

18

越南莱米remy

越南

深圳封城了?收到通知越南媳妇赶紧下去看看情况

新冠疫情、深圳

(中文)

2022.03.16

3'39

3371

24

19

老罗嘴很瓢

安哥拉

老外直奔鸭店,竟是为了Ta!老板手艺真有这么好?

焖鸭美食(中文)

2022.02.08

2'38

2187

6

20

海琳-

Caroline

法国

外国女生到了中国: 隔离酒店的生活视频

酒店隔离(中文)

2021.10.24

2'31

2157

30

21

Rafa的环游记

委内

瑞拉

关于歪果仁在深圳的一些Q&A,会问什么呢?

深圳生活(英文)

2021.07.14

3'30

1767

14

参考文献

[1]陈功.跨越情感与文化的鸿沟:国际传播受众接受度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2):72-77.

[2]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疫情之下元叙事的终结与重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1-7.

[3]杜莹杰,贾晓萌.电视剧的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9):75-80.

[4]金霄,金昌庆.短视频时代中国故事的生产与传播——以在华外国人的短视频呈现为例[J].学海,2021(02):166-173.

[5]刘康杰,王冰.社交媒体视角下海外华媒传播场域的嬗变——以日本华文新媒体为例[J].对外传播,2018(08):8-10.

[6]刘涛.短视频、乡村空间生产与艰难的阶层流动[J].教育传媒研究,2018(06):13-16.

[7]栾轶玫,苏悦.“热呈现”与“冷遮蔽”——短视频中的中国新时代“三农”形象[J].编辑之友,2019(10):38-48.

[8]潘亚楠.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创新叙事——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J].编辑之友,2020(08):75-79.

[9]相德宝,曹婷.超越“自我”与“他者”:在华外国人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独特叙事范式研究[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2-04-20].

[10]徐明华,李丹妮,王中字.“有别的他者”:西方视野下的东方国家环境形象建构差异——基于Google News中印雾霾议题呈现的比较视野[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3):68-85,127.

[11]赵瑜.叙事与沉浸:Bilibili“互动短视频”的交互类型与用户体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2):129-134.

[12]周逵,汤璇.涌现的创新: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短视频视听语言演化与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08-117.


编辑 编辑-刁瑜文(客户端)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