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衍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1年来,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下,深圳在国际主流媒体中的形象,与“真实、立体、全面的深圳”仍有距离。本文以伦敦为参照,从构建话语体系和提高传播艺术两个方面,讨论作为国际大都市应如何塑造多元、丰富的城市形象,为深圳创新性地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以伦敦的城市发展历程为例,思考传播手段在中国构建面向世界的舆论格局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深圳形象 主流媒体 国际话语 城市建设者
伦敦:科技催生的国际大都市
伦敦与深圳的共同之处在哪里?这是我们理解技术与城市发展,以及中西方话语差异的出发点。
抛开意识形态,回归经济与技术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解读,即经济发展是任何城市文化及其形象展示的基础。伦敦崛起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工业技术发展为资本聚集创造了条件,交通系统的完善带动了人口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率先成为中国发展数字技术产业的基地,崛起腾讯、华为、中兴通讯等一批通讯巨头,被称为“科技创业之都”(tech startup city) 。由此可见,国家以及城市的形象,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所定义的产业模式基础之上——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伦敦,到深圳在改革开放下由“小渔村”变身为“国际化大都市”,都是如此。两个城市,两个世纪的距离。深受欧洲文明影响的伦敦,早在18世纪的现代启蒙运动中经历了思想的大解放,时间为其提供了城市形象自我塑造的探索道路,以及“自我认知与批判”的空间。在后疫情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进入深刻调整期。以伦敦作为案例来观照深圳,我们需站在“中国角度”去了解和批判当今世界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的自我定位。
从西方话语体系观照国际传播
当下,中国正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我们可以在了解西方当今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深圳在该话语体系下的国际传播策略。
先来了解伦敦城市背后的传媒体系,不妨从英国主流媒体《卫报》(The Guardian)切入。该媒体是英国全国性的综合日报,在国际传媒界广受认可。打开《卫报》,在新闻版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世界”专栏,除了对应国家与地区(欧洲、美国、美洲、亚洲、澳大利亚、中东、非洲)的版块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卫报》推出的“不平等”(inequality)与“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版块。通过对《卫报》版面框架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卫报》的全球视野。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媒体具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卫报》立场中立偏左翼,激进且开放,这也是其屡屡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若在西方社会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要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刻板印象所产生的敌意,打破如英国《卫报》等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场对中国的片面认知。
被视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是世界人口流动的枢纽,思想前卫、包容性强,深受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在高度融合的社会环境下,市井生活丰富。然而一个世纪前,伦敦的城市景象并非如此,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帝国,英国对上世纪的社会和文化,特别是英属印度以及非洲的文化创伤深重,欧洲列强对“非西方”国家的掠夺,也是当今社会结构与框架的“前身”。如今西方的主流语言是对过去掠夺行为的反思。简而言之,是西方对“欧洲中心论”知识体系的批判,意在解构“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在文化、历史、社会研究中,寻找一种“普遍的“(universal)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全党各族人民全力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回归深圳,“小康社会”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向往,到今天的全面实现,每个城市建设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作为深圳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一个着力点。
西方社会话语体系中批判性的思想理论模式或许值得借鉴。回到英国《卫报》中的新闻版块,“不平等”专栏反映出媒体对国际社会不公平方面的反映和主张,表现出在媒体层面意在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中国在该语境的地位,既不是过去侵略他国的列强,也走过了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是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对西方自我批判的思潮进行辩证思考,结合“中国特色”, 深圳可以从西方话语体系的视角,来观照面向国际社会的传播。
多用“建设者的声音”与世界沟通
深圳的国际传播语境,一方面处于世界舆论对中国的敌意背景之下,同时,也缺乏对自身“深圳文化”的了解,缺乏如何利用合适、有效的方法将“深圳文化”展现给世界。不仅在国际层面,深圳在国内也存在被误解的标签,“文化沙漠”就是其中之一,“深圳女孩”等更是体现出对深圳文化的认识,部分仍然停留在过时的认知层面。的确,深圳在文化、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曾经存在短板,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不适应,不过,深圳在不断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并取得实效。其实,该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很普遍。
41年来深圳的迅猛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城市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关注城市建设者的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成为提高国际传播力、融入国际话语的重要切入点。借鉴倾听不同人群声音的做法,在国际传播、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从“传播谁的声音”层面来看,更多地传递“城市建设者的声音”,可以作为向国际社会讲述深圳故事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今天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根本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因此,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与精彩故事,自然就成为叙事的主要内容。
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官方声音——“高科技创业城市““世界的工厂”“三来一补政策”……这些词语在国际社会看来或许有些生硬,如何让这些技术名词生动与灵活起来,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幸福生活,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出发点。
其实,深圳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1994年-1999年,《深圳特区报》开设了《打工世界》专栏,每周一期,从不同角度展现经济特区打工者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感情,是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记录者”。《打工世界》编辑莫娟回顾称:当年该专栏在特区以及全国范围的打工者社区有较大影响力,这也是鼓励她继续“走进打工者心中”的动力。在这个移民城市中,人口流动性大,和伦敦一样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莫娟称:“编辑部收到的来信来自各个行业的打工者,有曾在深圳工作、后来回到家乡创业的打工者,也有老一代的打工者。他们中有生产一线的工人,也有写字楼里的白领,有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经营者。”在莫娟与同事的努力下,一句句打工者的心声展现在《深圳特区报》上,打工者们为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打工世界》1999年停刊,但是打工者表达出的深圳人的声音,在国际讨论的话题中受到关注和热议。人类学家马立安所著的《向深圳学习》一书,探索该专栏对“打工者”在深圳城市形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讨论在这个快速崛起的城市中,“深圳人”的形象和定义,其中打工人群与流动工人是关注的焦点。美籍华裔作家张彤禾所著的《工厂女孩》,将流动女工的故事讲述给世界,她曾担任《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帮助把中国声音传向世界。
那些日常市井生活中的人群,当我们越走近他们的生活,越能发现深圳城市的闪光点。其实在国际官方的话语体系中,伦敦的社会形象也十分刻板,例如“金融中心”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的国际形象也有许多受争议的地方。在城市形象构建中,大众媒体是重要的载体,伦敦许多民间组织和媒体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这些媒体大多数由年轻学者创办,上表为部分独立出版物(见表1)。
让民间组织种树参与塑造深圳形象
了解西方话语体系,并以“中国视角”审视之,有助于深圳在国际社会塑造自己的城市形象。深圳应借助先进科技,将“城市建设者的声音”传播给世界。新科技时代,国际交流的空间逐渐转向网络,上文中列举的伦敦出版物,大多数同时有实体与电子刊物。我们所讨论的“城市建设者的声音”等传播内容,不断地在今天的城市空间发芽,例如非营利性城市文化推广组织“握手302”,创立于深圳南山区白石洲的城中村,还有支持新一代城市建设流动女工的社会组织“绿色蔷薇”等,在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频繁推送文章,向世界讲述深圳城市建设者的故事。这些活跃于深圳城市文化中的建设者的故事,是十分有意义的国际传播素材。
在深圳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应理性看待西方的话语体系,并利用独特的中国视角,来分析、学习与寻找自己的传播角度和切入点,在融入世界话语中建立独特的城市形象。
作者孙衍喻系英国伦敦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