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深圳国际传播工作的现状、困境与策略

2022-03-08 15:3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国际传播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和深圳的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情况下,在“双区”驱动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深圳的国际传播水平,为改变“西强我弱”的传播局面贡献深圳力量显得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就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精神,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董海涛  林  敏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国际传播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和深圳的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情况下,在“双区”驱动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深圳的国际传播水平,为改变“西强我弱”的传播局面贡献深圳力量显得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就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精神,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国际传播  分众服务  舆论阵地  政治意义  社会效益

一、深圳国际传播工作的现状

(一)机构设置

作为中国内地四家英文日报之一(另外三家为1981年创刊的《中国日报》、2009年创刊的《环球时报英文版和1999年创刊的《上海日报》),英文《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是深圳国际传播工作的中坚力量。英文《深圳日报》199771日创刊,成立于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是中国内地首家地方英文日报。报纸目前保持每周五期、每期16个版的出版频率和规模。服务对象主要为外籍人士和本土的英文爱好者。英文《深圳日报》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传播中国好声音、大湾区好声音、深圳好声音,在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圳卫视也承担了部分外宣任务。深圳卫视国际频道面向外国观众,同时在国际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等开设官方账号。深圳卫视制播的外宣产品,包括外宣栏目《今日深圳》和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大漠绿色梦》等。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办的City Plus,是一个促进深圳与国际友城之间交流合作的中英文平台。

(二)英文《深圳日报》传播特色

1.新闻资讯覆盖面广。英文报道基本满足居深外籍人士的新闻信息需求和海外人士了解深圳的信息需求。英文《深圳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旗下各新媒体平台则每天更新,在新闻信息发布频率上,可实现纸媒权威报道、新媒体实时更新的模式。纸媒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生活和服务资讯等方面,版面设置包括本地、国内、国际、体育、寰宇趣闻、评论、财经、市场、国际经济,以及各式副刊版面等,版块设置基本齐全。与之相对应的,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也比较全面。

2.媒体融合初见成效。目前英文《深圳日报》已初步形成包括纸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境外社交平台账号的英文融媒体矩阵。同时,英文《深圳日报》还运营了深圳市委Eyeshenzhen(“爱深圳”)英文门户网站,深圳市政府、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和各区英文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传播格局。从融媒矩阵的布局来看,基本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全方位覆盖。

作为深圳市英文门户网站, Eyeshenzhen是深圳提供国际化资讯服务、打造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平台,网站浏览量在国内同类英文网站中名列前茅,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外文版政府网站”。

目前,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士大都使用微信英文版来进行即时通讯和获取信息。英文《深圳日报》的微信公众账号,已成为在深外籍人士获取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新闻的主要渠道。

原创性视频是英文《深圳日报》融媒体传播矩阵中的一个亮点。为满足用户对视频这一新的传播形态的需求,报社成立了双语视频团队,每周创作1-2个中英双语视频,已经成为深圳最主要的双语视频创作来源。不少视频作品在海内外引起较好的反响。20205月份拍摄的“中非一家亲”系列视频,在YouTube发布后,单条观看量超百万。

3.巧借“外嘴”多用“外眼”。经过多年国际传播工作的历练,以及外籍人脉资源的积累,英文《深圳日报》越来越多地借“外嘴”“外眼”来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建党100周年正好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良好契机,英文《深圳日报》抓住这个契机策划了一系列报道,包括国际友人看深圳系列双语视频、外籍网红为中国仗义执言系列报道,以及中外作者谈中国共产党系列评论等。

“国际友人看深圳——建党百年  深圳故事”系列双语视频,从外籍人士的视角,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英文《深圳日报》组织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看望深圳的老党员、参观红色景点、参加红色演出、寻找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红色基因”。这些视频推出后,每一个都迅速在YouTube上达到数万播放量。

“洋网红”系列报道中,英文《深圳日报》邀请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有影响力的外籍网红,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畅谈中国和深圳的巨大变化,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体制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成就,驳斥西方谎言和偏见。

20215月以来,英文《深圳日报》还在深圳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开辟“外眼”栏目,选登优秀外宣作品。“外眼”每周一期,中英双语,内容以短视频为主,采访在深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听他们讲述在深圳生活的感受体会。近期采访包括“外籍摄影师坪山行”“专访日本导演竹内亮”“专访深圳网红公园的西班牙设计师”“专访北理莫斯科第一副校长”和“在深外籍友人走上抗疫一线”等,广受用户欢迎。通过这些作品,外籍人士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深圳故事和中国故事,传递他们对深圳和中国的热爱之情。

4.不遗余力弘扬中华文化。英文《深圳日报》利用其文化版、周末版、图片版和深度版等版面资源,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文学、艺术、音乐、演艺等方面的内容应有尽有。“一带一路”音乐季视频报道屡屡获得好评,每年举办的外籍人士中华才艺大赛,已成为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品牌活动。

5.英文时评抢占先声。英文《深圳日报》自创刊以来每周定期出版英语评论专版,由报社评论员和外籍作者,就重要时事新闻进行解读点评,在居深外籍人群中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时评连续多年获得省市新闻奖。《中国共产党的特质》荣获2018年深圳新闻奖评论一等奖,《莫雷之殇》获2019年广东新闻奖评论三等奖。今年以来,多篇英文时评被海外网站全文转载。

6.多个语种分众传播。英文《深圳日报》近期试水双语甚至三语融媒体报道。《跨越太平洋的世纪“深”情:美国获救“飞虎队”队员后裔的感恩之旅》这篇双语报道,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配上三段越洋采访的短视频,集合了文字、图片和视频。这篇独家专访被多家媒体转发。独家专访光明虹桥西班牙籍设计师的融媒体产品,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发布,且采用中、英、西班牙三语报道,在西语系读者群中受到热捧。

2020年疫情严重期间,英文《深圳日报》和深圳市外办等部门合作,向外籍人群提供多语种融媒体服务。中、英、日、韩等多语种疫情通报,在关键时刻满足了居深非英语国家外籍人士的信息需求。

7.理论研究初见成效。近年来,英文《深圳日报》编辑记者在日常工作之余,对国际传播理论进行研究探讨,部分论文作品获得新闻大奖。

二、面临三大困境

英文《深圳日报》承担着深圳乃至广东的对外宣传重任。随着“双区”建设稳步推进,深圳全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国际舆论斗争日益加剧,英文《深圳日报》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目前,制约英文《深圳日报》发挥更大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一)采访力量薄弱相对中文媒体,英文《深圳日报》的采编队伍因资金原因显得力量比较薄弱,采访力量严重不足。很多内容需要从中文报道翻译过来,采访队伍没有精力和人力深耕精品内容,尚无法持续创作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作品。优质内容的生产成本很高,在传统纸媒各项收入断崖式下降和新媒体业务难以获得现金流的情况下,基本无法通过市场拓展获得支持大量优质内容生产的资金。

(二)运营人才缺乏。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虽然已经搭建起来,但是由于缺乏运营人员,内容大多依赖已见报的稿件。由于人手不足,新媒体平台尚未配备能够有效提高粉丝互动和传播热度的专职人员。为新媒体平台配备更多业务素质高、懂得跨文化传播、有创新意识、懂得抓热点的全媒体人才,成为较为迫切的任务。

(三)影响力尚待提高。英文《深圳日报》全员不足40人,内容制作和市场推广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导致在融合度、触达率、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先行示范区对主流英文媒体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三、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的“5·31”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深圳正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对外传播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靠市场化运营无法获取扩大国际影响力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即便标榜自由市场经济和新闻自由的欧美,政府也向新闻媒体投入巨资以影响国际舆论。美国之音(VOA)、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美国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和英国广播电台(BBC)均为公营机构,政府出资。除了设立公营新闻机构,美国政府还投入巨资用于支持“独立媒体”和民间机构,以支持他们进行针对中国的抹黑报道。2021421日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要求美国政府从2022年至2026年的每一财年投入3亿美元,用于采取各种措施打击“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英文央媒近年影响力大大增加,得益于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目前亟需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为切实提高深圳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国际舆论战的应战能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发挥部门协同力量。联席会议机制管总、条线主动发挥作用、区域力量加强协同的外宣架构,做强机制,做大主题,做新话语,做活渠道,借助多方力量主动拓展国际舆论场。推动深圳市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建好用好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文联、作协、科协、记协对外交往水平,促进工人、青年、妇女、华侨华人等群体对话交流,全方位展现深圳发展成就和发展前景。

(二)服务居深外籍人士,帮助他们加速了解中华文化。实施“灯下亮工程”。通过适合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为在深外国人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对在深外国人的文化传播力度,继续开展中文暨中华才艺大赛、外国友人在深圳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鼓励在深外国人深度了解中国、了解深圳。高度重视对来深参加外事活动、交易会及重要论坛节庆展会等的国外政商学界精英人士的文化传播工作,精心安排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

(三)精心设计采访线路,充分展示城市魅力。实施“采访线工程”。精心设计和培育一批涵盖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适合境外媒体采访需求、适应国际传播要求的采访线路,制定年度境外媒体邀请计划,组织海外主流媒体参观采访,向自行来深的境外媒体推荐,引导外媒精准报道,充分展现深圳城市的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

(四)海外推广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实施“蒲公英工程”。整合深圳全市有效外宣资源,利用现有平台和渠道,扩展深圳城市外宣工作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利用外事系统的友城网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人文交流活动,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深圳文化走出去。支持外宣媒体举办中华文化推广活动和国际会议及论坛,多层次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五)媒体平台各展其长,打造国际传播矩阵。打造和“双区”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支持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创新对外传播内容,打造特色节目栏目,提升对外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影响力。支持深圳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扩充全媒体外宣力量,推进多渠道海外落地,打造成为发布权威信息的多语种融媒体国际传播平台。英文《深圳日报》作为全市乃至大湾区的重要外宣平台,担负着统筹讲好深圳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光荣使命,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抢抓机遇,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与先行示范区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旗舰媒体,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深圳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深圳、读懂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拓展深圳海外电视频道落地,实现境外有效播出,推动广播电视媒体、机构打造和推广有影响力的节目、融媒产品。支持深圳外宣媒体在海外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公众账号、个人账号,开发移动新闻客户端,制作传播有针对性的新媒体产品。如时机成熟,可考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深圳国际传媒集团。

(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国际传播发展。在财政、人员和政策上,对国际传播媒体给予引领和支持;首先,国际传播媒体应明确认定为非营利的公共机构。从各国实践来看,政府推动的国际传播行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无法依靠广告发行等商业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七)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国际传播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深圳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门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国际传播素养,熟悉掌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做到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

(八)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善假于物借船出海。加强国际合作,依托海外主流媒体,畅通外媒传播渠道,“借船出海”。推动深圳媒体与海外主流媒体的内容和渠道合作,借助对方传播平台,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加大对商业化、市场化合作传播支持力度,鼓励重点商业网站积极开发海外业务,展现不一样的精彩。

(九)围绕重大热点问题,对外阐释中国主张。打造精品内容,强化议题设置,凸显深圳特色。要强化精品意识,围绕国内外热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圳和大湾区发展实践等,进行议题设置和内容生产,深入挖掘深圳和大湾区经济、科技、文化亮点,以适应海外不同层次受众对中国,特别是深圳和大湾区资讯的不同需求。加大新媒体内容生产力度,特别要以英文评论为抓手,大力加强议题设置,满足多样化的受众群体,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精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积极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故事,讲好深圳故事、大湾区故事。

(十)研究社交媒体规律,抢占海外舆论阵地。要以视频化社交化发展为重点,深入研究海外社交平台运作规律,主动抢占海外舆论阵地,建设多语种账号群,在FacebookTwitter推特等境外主流社交网络,开设涵盖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多语种的账号;积极布局海外短视频社交平台,聚焦自身定位,开展分众化传播。要因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视频化的趋势,加大微纪录片、短视频等特色新媒体视频产品生产力度,让国际传播见人、见声、见影像。要通过多样化的正向传播,让境外受众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引发读者受众共情共鸣、民心相通,扭转原有的偏见,感受中国的善意。

(十一)巧借“外嘴”善用“外眼”,大力培养外籍网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我们要支持外宣媒体培养外籍网红,加强和国际舆论领袖、亲华学者的联系和报道,巧借“外嘴”“外眼”,更好利用国际社交媒体亲华“大V”的影响力,创新合作模式和传播模式,有效提升深圳在国际舆论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十二)大胆尝试精准传播,支持区域分众服务。大力支持英文媒体扩展多语种服务,给予人员和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英文报道更适用于全球化表达,更多的是针对西方受众和其他国家的精英人群,要做好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就需要多语种的新闻报道。

(十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累国际传播经验。鼓励外宣媒体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际传播技巧的培训,鼓励业界进行国际传播理论研究,鼓励外宣媒体和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进行深度合作,提高国际传播实操水平和理论水平。培养讲究传播策略、话语体系的人才,策采编播要从文本思维向视觉思维转变,重视媒介感知方式创新。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学习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专业知识,持续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扎实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再上新台阶。鼓励支持深圳的英文媒体聘用更多外籍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外籍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助于打破文化和价值观屏障。

(十四)加强民间对外交流,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民间国际传播,依托高校等研究机构,对利用民间资源开展外宣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外宣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扩大朋友圈,更好服务深圳的工作大局,让深圳声音传得更远、更深、更广。推动更多企业、留学生、民间力量走出国门交流。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