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全能型:主流媒体人才建设的升级与转向
2022-01-11 11:0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叶  俊   刘  颖

进入全媒体时代,地市级新闻媒体必须立足地区实际和媒体自身融合发展需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遴选优秀人才、盘活人力资源、构建人才梯队、引进岗位尖兵,在实践中培养、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传播需要、行业发展的新型全媒体复合人才,以人才融合推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媒体融合  人才管理   舆论生态

地市级新闻媒体上承省级媒体、下接县域融媒体,受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影响,受众有限、广告资源匮乏,特殊的媒介生态决定了其必须立足市情民情,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一、应势而变,找准地市级新闻媒体的人才“缺口”

1.采编、出版等专业型人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是主流媒体的固有属性。不论是传统的地市级新闻媒体,还是新型主流媒体,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采编队伍。当前,各地市级主流媒体无论对工作岗位如何划分,都必须设置采、编、发等专业技术岗位,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型人才,逐渐形成以专带全的人才梯度。

结合荆州发展情况和报社的发展实际,荆州日报社除设立常规的融媒体采访中心、融媒体出版中心外,还设置了文化评论部运营和打造一线品牌专刊专栏,并在湖北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设置动漫工作室,与荆州市纪委联合打造的廉政漫画,在党风廉政宣教中大放异彩;设置大健康工作室,与全市医疗机构共同打造健康科普高地,在全省、全国首开先河。这些,都是立足市情民情,依托报社专业型人才设岗运营的成功实践。它们,不仅放大了党报的声音,占领了区域舆论制高点,也提升了荆州日报社的影响力。

2.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是媒体有尊严生存的主要抓手

地市级主流媒体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一专多能,还要多项全能,要善于适应新形势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拉近与受众群体和目标市场客户的距离,抓取用户、赢得用户、服务用户,最大程度延伸、释放党媒价值供应链。

在近年来的机构改革中,荆州日报社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既做“减法”,也做“加法”。减法,就是减少以往对卖报纸、卖广告、卖活动的单一经营模式的依赖;加法,则是通过党报+政务、晚报+服务,更多地向政府、行业、企业“卖服务”,通过“政务+”“商务+”“服务+”,推动经营收入朝着创意出版产业型、智慧服务提供型等多元化华丽转型,打造媒体转型的经营创收创新引擎。因此,在全国纸媒广告普遍不好的大形势下,荆州日报社各项经营收入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不降反升。

3.产业、副业等综合人才是媒体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跨界已经变成新常态,主流媒体做产业、搞副业早已屡见不鲜。文化产业跨界并升级换代既是媒体融合的产物,也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发展的机遇所在。地市级主流媒体深耕区域内多年,熟悉区域内市场动向和群众文化、商业需求及消费心理,兼具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拥抱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市场优势明显。

近年来,荆州日报社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统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立“1658文创产业园”,主动招商引资实现年产值数亿元;通过城市合伙人计划、城市新媒体人通联计划、签约摄影师计划、创新工作室计划,大力发展内容生产协作体,加快报社生产内容从产品到品牌的转变;推进微创IP工作室,推动产品思维向IP思维和商业模式思维转变,一批产业、副业等综合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媒体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升级理念,激活地市级新闻媒体“一池春水”

地市级新闻媒体作为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其本身规模一般、待遇不高、人才吸引力不大、高级人才资源不多,有必要对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意识和理念问题加以解决,为地市级媒体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确保地市级新闻媒体发展有不竭的活力。

1.打破内部壁垒,树牢人才“一盘棋”理念

地市级新闻媒体拥抱融媒体应当以人为核心,提高媒介资源和人员整合意识,实现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重塑内部组织架构和内容生产流程,将采编力量集中到融媒体内容生产上来,在运营和建设中对内容、人才、技术等进行共建共享共通;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媒体建立联动,各平台之间通过专人专线建立互通接口,实现信息发布形式和渠道的多元化。以荆州日报社为例,近年该社实行新型主流媒体战略,依托编辑团队二次加工发布,将党报搬上网、端、微、屏,使新闻可看、可视、可听;部分重要评论,通过专人联动,在荆州电视台《荆州新闻联播》、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荆州之声》播出,实现跨媒介分众传播。

2.以技促融,强化全媒体人才建设思维

采编人员必须强化全媒体意识,全面学习掌握新技术,努力实现以技术带动资源整合和媒体融合。一是回炉重造,开放学习通道,通过内部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方式,对原有人才进行技能升级;二是招兵买马,引进掌握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传播和新闻传媒等多领域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加大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在这方面,荆州日报社是两手都在抓,齐头并进。开办“记者夜校”,引导全员进行政治理论和全媒体采编业务学习,分“握好笔杆子”“读图新时代”“视频新空间”“玩转新媒体”四个小组,每月2次课,实施学分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记者职位晋升、流动岗级挂钩,对全媒体记者专业素养提升帮助较大。与此同时,多次举办公开招考、招硕引博,引进报社发展中紧缺的新媒体运营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3.新旧互融,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新型人才与传统人才如何完美融合、各尽所能而不各自为战?其一,对融媒体的新型人才要加以规划培养,对人才的技能要做全面的梳理完善,同时查漏补缺;对传统人才进行新媒体专业技能的更新,推动人才转型;新旧媒体采编人员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增进工作了解。其二,增强与高校的联系,必要时可开展联合培养,更新人才储备库,逐步打造一支有立场、有水平、有“黏性”的人才队伍。其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着力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通过“正向激励、负向教育”促人才敢担当愿作为;通过“职级薪酬、绩效考核”促一线人才有活力竞出彩;通过“筑巢引凤、扫榻以侍”促高层次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为地市级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荆州日报社实行新旧媒体分设、各自独立运营模式。比如,试行职务与职级分离管理模式,员工职务、职级动态调整;薪酬与职务职级挂钩,且就高不就低;通过管理优胜劣汰、育新强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让全体职工分享改革成果;与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共建新媒体研究机构,搭建报社新闻队伍与高校学子互融互通的交流平台,促进新媒体产品的研发。与此同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利用报社的空余编制,开通“绿色通道”,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了报社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三位一体,打造地市级新闻媒体“精兵强将”

1.在实践中挖掘人才

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对于原有采编人才而言,是一次挖掘、鉴定和再认识,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对于一些新入职的人才,实践锻炼是一次历练、摸底和淘金,尽可能地选拔、调剂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新人补充到其擅长的岗位。对一些本身实力不够强但个人素质较好的人员,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全能型人才。

在人才挖掘方面,荆州日报社近年一是通过深入推进“两思四名”媒体成长工程,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思路”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播、名专栏”,以“典”带面,用典型和榜样引领全员提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二是在报社内部发掘、培养意见领袖,以全媒体为平台,拓展互联网传播阵地。

2.在团建中储备人才

当前,媒体的深度融合与转型给地市级新闻媒体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地市级媒体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意识,在团队建设中储备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一是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把更多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优秀青年才俊充实到关键岗位;二是对内挖掘、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分释放现有人才红利,打造一批“又专又能”的全能型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兼顾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末位淘汰机制,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体系。

3.在培训中补全人才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要从庞大的信息海洋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素材,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敏锐度、专业认知度、技术熟练度,这就需要将培训作为职业生涯的终身要义。

在人才培训方面,荆州日报社的做法是:开设周末课堂,每周末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业务专题讲座,提高全媒体记者专业素养;每月持续有计划、分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打造全能型全媒体人才队伍,推动报社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定期组织部分员工赴省内外兄弟媒体和融媒体改革示范点学习考察,交流探讨业务,取经探宝、借船出海。

四、结语

打造一流的媒体,首先要拥有一流的人才团队,脱离了一流的人才队伍,大谈媒体融合转型、流程再造、技术升级,只会是“两手空空”建设“空中楼阁”。

地市级新闻媒体想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拥抱媒体融合的春天,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运营模式、人才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模式,将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通过对人才管理需求的思考、创新,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索,为实现地市级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作者叶俊系荆州日报社文化评论部、融媒体出版部编辑、评论员

作者刘颖系荆州日报社融媒体出版部美术编辑


编辑 编辑-刁瑜文(客户端)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编辑-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