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钰
小报在宋朝这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下得以产生和发展。由于小报的发行不利于宋朝统治者对于新闻传播的控制,所以遭到了严令禁止,但是小报并没有绝迹,反而是屡禁不止。首先,小报的传播者能够获得小报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发行小报获得巨大利润;其次,在宋朝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下,官方邸报不能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另外,宋朝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为小报提供了传播技术的支持。
【关键词】宋朝小报 时代背景 屡禁不止 邸报
一、小报出现的时代背景
宋朝处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赋税沉重,阶级矛盾激化;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不断。虽然政局动荡,但是商品经济却高度发达,为其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宋朝设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且在这一时期,官学入学条件逐步放宽,入学的阶级限制开始逐渐消失,那些世袭制贵族的身份、地位等对于教育的影响变小,地方州府开始设置专门掌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国家开始专门分配田地作为地方学校运转的固定经费,注重发展地方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在两宋时期还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总体上说,宋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发达、教育繁荣的宋朝,不仅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和突破,比如出现了著名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等等,包括科学家沈括撰写的涉及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也是出现在宋朝,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就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小报。
二、宋朝小报简介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1]宋朝的“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名称。[2]
小报的出现,改变了朝廷官方的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削弱了封建王朝当权者对于社会中新闻传播的控制;同时,小报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民间私人经营报业的出现。因此,宋代的小报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报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官报不予刊登的内容,促进了社会信息的流通传播,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它让民众能够了解到一些应知的政治信息或者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小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反映底层民众的心声,给社会底层民众的舆论表达提供了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但是,正是由于它会发布一些封建王朝不愿公布的政治信息和民间舆论,并且对于官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导致当时的朝廷不断颁布各种严苛的命令、政策来禁止小报的发行。
三、宋朝对于小报的禁止
小报的发行在当时属于非法行为,因为不利于统治者对于社会言论的控制,所以自然就遭到了宋代历任统治者的严令禁止。北宋时期,朝廷就针对小报的发行颁布了一系列禁令,要求开封府及各地官署捉拿小报的雕印售卖之人,对小报的经营者治罪重惩,并在开封府用于“捉贼”的赏钱中“支一千贯文”。[3] 然而,到了南宋,小报非但没有绝迹,反而更加广为流传,宋高宗时的吏部尚书周麟之的《论禁小报》一文便详细描述了当时小报的发展情况,也阐明了查禁小报的缘由:“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诏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一。”[4]因此,在南宋,当权者便加大了对于小报的查禁力度。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诏令:“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令临安府常切觉察禁戢,勿致违戾。”[5]淳熙十六年(1189年)闰五月又下诏令:“今后有私撰小报,唱说事端,许人告首,赏钱三百贯文,犯人编管五百里。”[6]宋朝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小报的惩治力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奏官的管理和监督,禁止进奏官私下向小报提供信息,并且命进奏官以五人为一组作连环保,互相监督。此外,还加强了宫廷和政府机关的门禁,加强文书保管工作,禁止近侍人员和省、部、寺、监等官署当差人员泄漏朝廷机事,以堵塞小报的新闻来源。[7]
尽管宋朝政府三令五申,但是小报非但没有绝迹,反而有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宋朝的小报屡禁不止的原因。
四、宋朝的小报为什么屡禁不止?
(一)小报的传播者
宋朝小报的信息提供者大部分是政府官员,其中包括中央各个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新贵的家人和进奏官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后来有了专门制作传播小报的人,并且出现了“探官”这一类人,而且还根据探听的信息不同,而出现了“内探”“省探”“衙探”等多种称呼,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8]
前面也提到,宋朝政府对于小报的发行是明令禁止的,并且对于小报的传播者是有一定的惩罚措施的,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经营小报呢?因为小报的传播者最主要的动机就是获取经济利益。宋朝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这为小报成为用于交换买卖的商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小报的经营者能够“坐获不赀之利”[9]就可以看出小报的利润确实是非常高的。
(二)小报的受众
在宋朝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小报的受众面广并且对于信息的需求大。因为宋朝社会局面动荡不安,人们长期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因此,上到朝廷官吏,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需要获得信息。首先,宋朝时期朝廷政党斗争激烈,所以朝中的各级官吏需要及时了解朝政动态、人事变化,以便采取应对策略,占据有利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次,宋朝“士”层阶级的扩大也使得小报的受众面拓广,宋朝的士大夫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之下,面对国家危机而形成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国家政治,也想更多地了解时局的变化;另外,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并且败多胜少导致社会动乱,这就使得很多普通百姓也处于恐慌之中,所以也想要获取有关的信息,从而减轻这种不确定感带来的不安。并且,由于宋朝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受教育的阶级限制减少、门槛降低,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更多人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宋朝的教育普及程度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得一些普通百姓也能看懂小报,从而也扩大了小报的受众面。
(三)小报的传播技术
在小报的发行过程中,手写和印刷两种形式并存。[10]但是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小报的受众面广,人们对其需求量大,并且小报的经营者也想要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小报发行量也就需要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手抄小报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必然就需要通过印刷手段来扩大小报的发行量。而正好两宋时期在印刷史上是印刷的成熟鼎盛期,印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迎来了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还出现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并且在这一时期,不仅印刷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印刷的成本也不高,这就为小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传播技术的支持。
(四)邸报无法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宋朝虽然也有政府官方发行的邸报,但是在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之下,官方的邸报并不能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两宋时期由中央直接管理邸报,严格控制邸报所发布的内容,宋朝政府的新闻审查主要包括“判报”和 “定本”制度。“判报”是指由负责进奏院的官员给事中对于邸报发布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非所有类型的消息都可以刊登。“定本”制度是指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11]
一般涉及军事、兵变、农民起义、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等不利于维护统治的信息官方邸报都不予刊登[12],人们很难通过邸报去了解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真实信息,所以大家就只好通过小报来获取那些邸报不予刊登的消息。宋朝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报的发展。
(五)小报更加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
小报之所以能获得民众的青睐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具备邸报所不具备的优点。范长江对于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广大群体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而小报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首先,小报的时效性较强,因为小报的编发流程简单,耗时少,它发布的信息往往是邸报还未发布的;其次,小报发布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新闻审查,所以小报会发布那些民众想知道但是邸报不予刊登的内容;另外,宋朝的小报会通过假托圣旨的方式来发表一些民间的舆论[13],更加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
五、结论
小报是宋朝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当时社会的状况、民众的需求、传播者追求利润的动机、印刷技术的支持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小报屡禁不止。
参考文献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军玲.宋朝的“小报”[J].新闻爱好者,2007(09):30-31.
[3]谢广跃.谈谈宋代的小报[J].中州学刊,1987(03):125-126.
[4][宋]周麟之.《海陵集·论禁小报》1156年.
[5]《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3.
[6]《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4.
[7]陈玉申.宋代的新闻管制[J].寻根,1998(06):16-18.
[8]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一二五.
[10]魏琨.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700-705.
[1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周军玲.宋朝的“小报”[J].新闻爱好者,2007(09):30-31.
[13]王振波.宋代小报中的假新闻与民间舆论场[J].科技传播,2015,7(11):42-55.
作者雷钰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