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闻新鉴 | 申报:为中国近代化事业鼓与呼
2022-07-25 15:01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赵  明

中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申报,见证记录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程。申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在开启民智,宣扬近代化事业,鼓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等方面,一直站在时代前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忧患意识   经济报道   近现代化

今年,是中国近代办报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创刊150周年。

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7年,共出版25600号。它较为全面地记载了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无所不包,被史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著名学者胡道静曾说,申报在中国“最早鼓吹现代化”。本文着重对申报在经济报道方面的突破,在开启民智,宣传引进近现代事业、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贡献,进行介绍。

一、在历史巨变中发展起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经济报道

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是个舶来品。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中文报纸是由外国人创办、聘请中国人做主笔的。

在当时的中国报界,没有一套完整的报刊体系来适应新闻发展需要,所以,报刊的形态、内容,都是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借鉴、套用,并与外国近代报纸相结合,形成一种中西兼有、古近代相融合的报道体系。中国近代报刊中的经济报道,也是循着国外新闻的路径,在中国本土化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1.近代经济新闻在申报的发展演变

十九世纪初的中国,民智未开,经济落后,低下的生产力严重制约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那时的新闻报道非常粗糙,就经济报道而言,它最初只是杂糅在宗教教义的宣扬和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内容和形式。

从1858年《中外新报》创刊到1872年申报问世,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商业报刊,报刊的内容和性质也逐渐由以宗教教义为主的宣扬,被“利便货迁”“行销货物”的商业内容所代替,中国近代经济新闻报道也渐渐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洋货大批涌入,中国被要求开放商品市场,以利于列强资本在中国发展。作为反映当时经济生活的报刊,申报顺应了那个时代的需要。

诞生于上海的申报,在其创刊不久的第七号上,便刊登了一则比较成形的经济新闻:

琼州开口岸

粤东琼州府开建口岸,通商贸易。节业成议,举行在即。闻粤督瑞中堂已委官前往勘阅地方。前者美国新授该处领事威灵士枪击自毙,不及见此举动,兹英国调福州领事衙内人员亚连,补授英国驻扎该埠领事之职,指日赴新任。据电报云:中国总税务司赫德于本月廿三日,附法国公司轮船亚华驶往香港,俟抵港后,随往琼州,调拨切开埠事宜云。

这则消息有标题、有导语,新闻要素比较齐全,且插入了新闻背景,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告,与今天的动态经济新闻已很相像。

除了早期报道经济的消息、论说、电讯外,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报刊,在随后几十年间,还相继出现经济特写、经济通讯、经济调查、经济“深度报道”,以及经济专栏、经济副刊等,中国近代经济新闻报道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一历史急剧动荡时期,中国除原有的封建经济外,又有了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 [1]伴随着“新经济”的出现,在历史风云变幻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新闻,包括经济新闻,已构成近代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部分,它映射出了近代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轨迹。

2.以论说为主阵地,表达急切发展近现代事业的鲜明观点

中国近代报纸从文体发展上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说教、传闻阶段;(2)言论阶段;(3)言论、消息阶段。

第一阶段因近代新闻处于发轫时期,所载多为宗教教义、传闻等。第二阶段是言论阶段,大致从申报创立到甲午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因电讯尚未普及, “交通未便,常识未周,所见所闻,乃多胸臆之私测,而往往离于事理之真,转令甄录者易致迷误”[2],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经济崩溃,矛盾激化,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威胁,许多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促人思考,催人选择,遂出现了报纸重论说、轻新闻的现象。从申报前一百期版面统计看,当时言论所占版面要大于消息(包括译报、自采)。随着电报的普及和人们对动态时事的关注,消息在报上的比例也有较大增长,于是出现言论、消息并重的阶段。

申报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在其创刊后的第二号,就刊出了第一篇经济论说——《建议铁路引》。该文沿用中国古典论说文的手法,开头以排比句式说明“上海一邑,实为中华一大名区”,交通地理位置重要,商贾云集,“无物不至,无美不臻”;接着把上海与泰西各国(指西方各国)对比,道出上海交通不畅,与近代大都市很不相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修铁路,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该文的中心论点;最后谈修铁路的资金、办法及展望修路后的作用等。这篇经济论说把事实和道理结合起来写,有论点、有论据,论证也较充分,读来令人信服。

紧接着,申报相继刊发一系列与经济相关的论说:

第三号:《拟易大桥为公桥》

第五号:《炮局议》

第六号:《电机信缘起》

第七号:《议建设吸水公司》

第八号:《拟建水池议》

第九号:《商贾议》《江堤说》

第十七号:《开矿论》

第二十三号:《治河说》

第二十六号:《轮船论》

第二十八号:《论西人电信保险拍卖诸事》。

……

中国近代报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一旦进入发展时期,就和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不论党派、集团报纸,还是商业报纸,都把言论放在重要位置,任用聘请一批才思敏捷、热衷时事的政治家主持笔政,“政治家办报”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甲午战后,人民痛感亡国灭种的危险,围绕救亡图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台亮相,提出自己的纲领、主张,利用报刊向国人宣传。言论作为最直接的宣传方式,无疑为各报所重视。

以申报为代表的经济言论,始终占据经济报道的主导地位,处绝对优势。读者往往可以通过这些经济言论,窥见经济问题的趋势、舆论所向,以及各派别各阶层人士的意见。申报刊发的有关甲午战后中国经济问题的出路,维新运动中振兴民族经济问题,以及后来的抵制美约,收回利权,反对借款,抵制美、英、日货,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等等,一系列经济言论,成为当时报刊的主要声音,在舆论上形成强大的力量。

二、倡导发展现代工业,鼓吹民富国强——申报早期经济新闻的主旋律

十八世纪,在清王朝极力强化、维护封建制度的时候,欧美却向这种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发起猛烈冲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后,为尽快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而此时,中国仍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尽管简单的商品经济已经出现,某些行业已有了若干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但中国当时尚不知蒸汽机为何物,也没有一家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在我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比英国落后约100年。

当中国人觉悟到要采用西方先进的机器发展生产时,西方列强却打上门来,拼命阻挠破坏,不允许中国走西方那样由积累资本、扩大生产到采用机器,迅速转化到资本主义大工厂生产的道路,只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英国人认为:“中国多织一匹(布),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3]他们仇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力阻止中国走上近代化工业的道路。同时,中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阻碍也十分严重,顽固派为了反对修铁路开矿山,搬出了各种十分荒诞的理由:修路开矿会破坏风水,惊动祖宗,“民间车马及往来行人”会因此拥挤在一起碰死,等等。

中国资本主义近现代事业一产生,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申报创刊后连篇累牍地倡言发展中国近现代事业。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1.鼓励开发矿藏、制造轮船

开矿和造船早在申报创刊不久就进行过呼吁。1874年4月20日又刊出题为《试行开矿论》,指出:“上年李相(李鸿章)曾有在金陵试行开矿之议,是役也,众商人闻之,无不称善,皆以为法良意美,在所必行,不意迁延至今,已有一载,此举尚属未行。据说,因该地居民,认为将使风水受损,请求停止开发,故暂寝此意,如此举措,不知天下利国便民之举及强兵富国之图,莫大于开矿之一事也。”随即再刊出《论煤》,指出:“在英国能知煤矿之利故而能获其益,故能富强。吾甚惜中国以有用之物,而置于无用之地。或因恐民人滋事,或因妨碍该处风水而停止,岂不大可惜哉!”

1873年12月7日申报在《制造局轮船六号轮告竣》中,勉励华人用心制造,当胜过西人,并指出中国若能多开煤铁矿,数十年后,其富强能胜泰西各国。

开矿、造船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先导,申报极力鼓吹开矿、造船,就是要将中国引导到近现代工业化道路上,强兵富国,不逊于泰西,不再受人钳制。

2.呼吁兴建铁路

如前所述,申报创刊第二号就建议在中国修建铁路,并在以后的数期中连续刊登《造铁路告白》,不遗余力宣传修铁路、通火车。

申报创立时,正值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口至上海铁路拟由英国人出资兴建。1874年2月,吴淞至上海铁路动工,申报在2月20日发表《吴淞口建造火车铁路以达上海说》的时评,指出:“火轮车铁路一事,前经西人屡劝频催早欲中国创设,乃至今日,而各通商口岸,皆未见从事此项建设。昔英商奏集银两,欲购置火轮及铁路献与中国,而中国朝廷仍退辞勿受。”此段铁路动工后不久,即有中国官民加以反对;申报随即刊出题为《论铁路事》的时评,多方解说铁路之利;后来,又闻中国政府拟收买该铁路而拆毁之,申报于1877年8月27日,以加二版的位置刊出《论铁路有益于中国》:“吴淞铁路之将归中国也,期已在近。中西各人揣其后果如何,各不一致。各位留意于此者,非谓有爱于此段铁路也,设如不幸而当道认为此铁路系西人所造,谓为不顾中国朝廷之体统而生轇轕,不得不示其国威而伸其自主之权,则此铁路危矣。”该文以这段铁路修建后的功绩,说明朝廷“欲毁铁路之愚见,定被各发达国家视为退后者也”。

当时申报虽然一再论述铁路之利,极力劝阻不要拆毁铁路,怎奈朝廷不听劝告,宁不惜重金,由官府出资28.5万两白银,将该路买回,并于1877年底拆掉铁轨,连同机车运到台湾,弃置海滩,任其锈蚀。

申报虽然未能阻止清廷拆铁路的愚蠢行为,但其阐述的道理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终于在19年之后,清政府正式成立“国营铁路公司”,20年之后,淞沪铁路由中国政府重建;中国民间亦在各地筹设商办铁路。铁路,从此得以在中国兴起。

申报一方面反映了外国商人、资本家希图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的愿望和要求;但另一方面又起了开化人的思想,开阔人们视野的作用。

3.提倡商办实业

申报创刊在洋务运动发展时期,是宣传洋务运动的最好工具。在宣传学习西方以自强、自富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时,申报于1881年6月17日发表《论详求西学》,第一次提出学西人制造事业官办不如商办的观点。

文中指出:“近来中国制造各物,亦既有年。而卒无可以胜于西人之处,其何故哉?盖由官办而非商办之故也。西人制造之事,皆由商办。如制一物,可以合用,则官给以执照,而任其销售。于是利之所在,人皆趋之。且各出其心思财力,以求胜于前物。因而心花怒放,智虑益浚而益开,制作愈工而愈巧。中国则归官办,西人出一物,华人亦仿造一物,假令所仿之物与西人之物不差累黍,亦终系拾人牙慧;且制器者亦但求与西制器相仿佛便足告无罪,而心愿以足。又孰肯过费心力,以求胜于西制哉!即督办之官,亦但求是物与西所制,不相上下,则以为职可以谢,又何暇再为深虑而欲高于西人哉。此中国之所以不能过于西人之实在情形也。若不归官办而归商办,则商人既以制器必精,可得善价。而工匠等亦或独自运用其技能制造,使美者益求其美,精者益求其精。各逞心思,各竭才力,因而运驾于西人之上,当不难矣!”

洋务派操纵的一批近代化企业,绝大部分经营情况糟糕。其中有资金周转困难的原因,但大多是官僚们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盲目无知、任意设厂、冗员杂沓、贪污中饱所致。如当时的汉阳铁厂,厂址选在低洼受淹、远离原料燃料的汉阳大别山下,为的是张之洞能“与省城对岸,可以时常前往督察”,结果耗费580多万两白银,而无收获。

另外,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制造业,并不是为了发展一般私人资本主义,而是在经营上实行垄断,排斥商人资本投资新式工业。如李鸿章创办上海织布局时就规定“10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申报大胆提出“官办”不如“商办”,已意识到“官办”的弊端,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企业,这在当时是非常有眼光的。

4.倡导开设邮政、银行

邮政、银行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事业,但在100多年前的旧中国,却只有在租界上西方人主办的邮政事业和通商口岸外国人的银行。申报于1885年9月发表《中国无书信馆之可惜》,极力伸张中国办理邮政之利,并对上海《字林西报》著文反对中国将自设邮局的消息予以反驳。

申报于1886年9月发表题为《驳阻挠中国自办邮政》一文,说:“中国将设邮政局,此举如果得以成功,则中国之权利从此又增一大宗,是可喜之事。孰意字林西报乃于五日登有西人一信,其意独不谓然,其大意谓:‘中国人皆无一可恃者,若以信交彼,安知无私拆等弊。’所云直是一片丑诋。岂以为华人不知西例相欺乎。天下之事,公是公非,当听之公论。不得以一人私见,遂谓足以钳天下之口。”驳斥了字林西报诬说中国人不能办邮政的谬论,并在舆论上支持了当时中国政府接办邮政的行动。

银行也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企业,但在我国,1887年前尚付阙如。申报获悉中国拟开设银行的消息后,即于1887年8月发表《喜闻中国将开设银行消息书后》,指出:“中国开银行,……窃愿中国之人因此而各发天良,除其积习,弗使他国讥笑我中国,则所得裨益,岂只银行一端也哉!”借开办银行一事,指出当时清政府官吏的腐败,主张应乘开银行之机,学习他人长处,改进不良风气。

申报强国富民的现代意识渗透于一系列经济报道中,其表现就是倡言中国兴办近现代化事业,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申报在不同时期,其宣传报道所持态度也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于出现违背时代的论调。

三、宣扬救亡图存壮大民族经济,申报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

作为中国较早出现的近代报纸,申报在其创刊后的几十年间,不遗余力宣扬发展中国近现代化事业,尤其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报道中,与晚清朝廷、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有冲突;与此同时,为高举发展民族企业的大旗,还与同时代的报刊像字林西报、汇报等进行过多次舆论战。

申报的斗争精神,自1912年史良才接手后,更加突出。“九一八”事变后,尤其“七七事变”后的申报经济报道,已紧紧围绕全民族抗战,宣传发展壮大中国经济,增强国力,对敌作战。

抗战时期的申报,数度停刊复刊,虽历经波折,但顽强的战斗精神丝毫不减。

1.公开征求发展民族经济的方案策略

1931年9月至1932年1月,申报开辟《读者通讯》专栏,就抗日问题与读者展开互动,从有关经济问题方面的互动中,反映出申报一直秉持的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报道倾向。

在抵制日货运动中,申报刊发的读者来信除号召消费者拒用日货外,还大力宣传国货,为发展国货生产献计献策,并为之提供实在的意见,从而增加国力,增强抗击日本的力量。指出:“抵制日货,必须同时提倡制造国货。来讯有切切实实,报告制造国货现况,或提出制造国货计划,足使企业家见之,加以考量而进行者,最受欢迎。”

在1933年到1935年的“国货年”运动报道中,申报仅在《国货周刊》的三个栏目中,就刊发评论性经济报道逾百篇,围绕国货的产销和国民的消费观念进行讨论,从反思国货的角度出发,研究国货运动中出现的最新问题,为民族工业发展提出建议。1935年3月28日刊发黄炎培的《怎样救济工商业?》一文,指出了工商业发展的几大建议,比如注重经营策略和计划,联合全国工商业建立组织等。[4]

2、申报视野下的对日经济斗争

1934年史量才遇害后,他的斗争精神依然延续下来。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抗战,是申报非常活跃的时期。申报一方面揭露日军的暴行,歌颂抗战军民的英勇行为,同时加紧开展实业抗战实业救国的宣传,

1937年7月底到1940年9月,天津电话局职工在国共两党地下党员的组织和支持下,开展了一场拒绝交出天津租界内电话局控制权和电话通信权的斗争。申报对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及爱国职员的抗日事迹,进行了长期连续报道,像《侵华日军觊觎及攫取等卑劣行径》《“抗交”原委》《津敌仍在图谋攫取电话局》等,[5] 1938年4月11日汉口版刊发消息《津电话局,敌伪仍压迫破坏,张子奇艰苦维持》,指出“津电话局在敌伪用尽卑鄙手段压迫之下,仍在困苦之中奋斗。……所有职员一致表示,愿在张子奇局长领导之下,维护国权到底,绝不屈服,誓与电话局共存亡。”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申报歌颂了抗战军民的英勇行为,号召民众“我们要以所有的资力物力财力贡献于国家”。11月,上海沦陷后,申报拒绝日军的所谓检查,于12月15日被迫停刊。第二年1月和3月分别在汉口和香港出版。期间,刊发大量经济报道,揭露日本侵略者进行经济破坏和掠夺的新动向。1938年1月16日,申报在社评《敌人的财力》中,揭露敌人为补救国内财力之不足,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控制和掠夺中国经济的企图;6月1日又刊发社评《敌开发我国经济的梦想》,对日本经济侵略阴谋作了详细解剖。

3.开设经济报道专栏,讨论创建抗战经济体制

“七七事变”后申报的经济宣传,除报道工商经济活动新闻外,还设有《经济专刊》《国贸专刊》《汽车专刊》《商业新闻》等专栏,并在《专论》栏内同时刊发论述经济问题的文章。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原副所长马光仁,在《抗战时期的〈申报〉》一文中,详细总结了这一时期经济报道专栏的宣传内容:(1)从理论上分析中日双方的经济基础,提出中国抗战应坚持持久战方针。如1938年10月1日,刊登周宪文的《中日经济基础与抗战前途》,指出当今的战争“决非只是武器的比赛,乃是交战国整个人力物力的决斗”。在具体比较了中日两国的经济情况后说,“由中日两国的经济基础看来,抗战的前途,了如观火,我们应大彻大悟,不怕牺牲,再接再厉,决心持久,尽全国的人力与物力,来争取最后的胜利。”(2)讨论如何建立抗战经济体制,以适合全面抗战的新形势。其中包括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沿海地区的工业迁入内地;如何加强内地的交通建设和管理;如何开发内地金融,建成适合抗战需要的金融体制;如何实施战时对粮食的“通盘调节”;如何统制对外贸易以及对日经济政策等重大经济问题。(3)报道经济战线上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情况,揭露敌人在经济战线上的侵略阴谋。如《奸商利令智昏,售粮资敌》《杂粮业严密侦查售粮资敌》《对日经济绝交会,拟定日货登记办法》等。

在申报刊行的77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它在早期有以商业为主逐利的一面,涉及中英利益的时候,就站在英人的立场;甚至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被日军控制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舆论工具。但从整体发展看,鼓吹现代意识,传播近代科学文化,倡言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近代民族工业,疾呼救亡图存,构成了申报近代经济新闻的主导方面,对中国近现代事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

[2]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4:288.

[3]报纸之陈述一[N].民呼日报,1909-05-16.

[4]朱小羽.“国货年”运动中申报的经济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2017(11).

[5]申报(汉口版)[N].1938(01).

(作者赵明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主任编辑)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