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192期【散文】王丽 | 风雪夜归路

王惠平
2019-11-13 12:02
摘要

诵读者​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



风雪夜归路

作者  王丽   朗诵  蓝予


自16岁起,我便和父母聚少离多,所以和他们最亲密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我小学到初中阶段。最近几年,特别是在下雪的夜晚,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前的那一夜大雪。

那一年我才读初中二年级。一个寒冬的夜晚,晚自习放学时已经近九点了。到家后,母亲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本来天气还好好的,这会儿又下这么大的雪,还又停电了,不知道你爹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父亲是一名电影放映员,那时在农村,亲人去世时和去世后逢周年,晚辈一般都会请一场电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怀念。由于父亲人品好,收费合理,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都很尊重他,所以家里的电影业务颇好,父亲几乎每晚都要外出放映。母亲也会操作电影放映机,平日里也多和父亲一起出去,那天晚上很冷很冷,父亲应该是不想让母亲跟着去挨冻吧,总之,母亲留在家里了。

听了母亲的自言自语,我知道她在担心父亲,就说:“妈,咱们去找我爹吧,反正也不远!”母亲犹豫不决,我知道她为什么迟疑,因为第二天早上我还要上早自习,她不会骑自行车,只能是我骑车带她去。她不想影响我休息,可也放心不下父亲一人在外奔波劳碌。于是我宽慰她说:“妈,没事的,咱们一会儿就到了,我也喜欢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她又犹豫了几秒钟才从嘴里挤出两个字:“好吧!”

推出自行车,锁上门,我们出发了。

那一夜的雪下得可真大啊!母亲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一手打着手电筒,一手撑着伞,车轱辘压过去就是一道深深的痕迹,但是很快便又被雪掩埋了。母亲不停地提醒我小心点,路上偶尔驶过的卡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巨大的风,使得雪花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年仅13岁的我骑着老式二八自行车,还不能完全勾得到脚蹬,脚蹬转到最下方时,就得用脚勾着脚蹬轴。我就这样用力蹬着自行车,带着母亲在大雪中前进。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放映地点。虽然天气很冷,雪又下得大,可是还是有不少人在现场打着伞看电影。那时电视在农村还不普及,农民最大的精神文化享受应该就是看场露天电影了。

放好自行车后,我和母亲一起来到了电影机旁,父亲不在,旁边坐着的一个人指着附近的小房子告诉我们:“他在那里发电。”小时候村子里经常停电,所以父亲每次出来放电影都会自带发电机,一旦停电就靠发电机继续放映。母亲对我说:“我在这里守着电影机,你去跟你爹说声咱们来了。”

我摸索着来到小房子,推开门,一股刺鼻的油烟味迎面而来,一阵隆隆的机器声充满耳朵。屋里烟雾缭绕,灰蒙蒙的,依稀中我看到父亲蹲在地上趴着身子正认真查看发电机的工作状况。想到父亲的艰辛,我鼻子一酸,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让父母失望!我冲着父亲大喊了一声,他才扭头看到了我,我正要向父亲走去时,他用力地向我摆摆手,示意我出去,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说里面又吵又脏,叫我不要进去。我执意来到父亲身边,大声告诉他:“我妈也来了,她在电影机那儿!”父亲也大声回复我:“我知道了,你赶紧出去吧!”

从屋子走出来,只感觉到外面的空气是多么地清新啊!就这样,我和母亲一直等到两部电影放完,然后与父亲一起回家。

这件事情,也许在父亲母亲的记忆中早已淡去,当时的我也应该没有刻意去记,但是在22年后的今天,这一切依然可以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而且依然那么真实!

(以上图片蓝予提供)

作者简介


王丽,女,1981年出生于文人辈出的河南南阳,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工作生活于北京。12年医学编辑生涯,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偶尔写写随笔。写作不追求技巧,讲求真情实感。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

总监: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