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 散文中的学问气象
汪洋
2022-11-12 08:53

《明月清风我》 王国猛 著 花城出版社 2022年10月

明末才子张岱曾说过:“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我们穿越一下,“夜航船”其实是个流动的公共空间,在没有现代媒体的时代,南来北往的人会在这里交换故事。无论酷热难耐的夏天,还是寒冰彻骨的冬夜,一灯如豆,不眠不休,五湖四海的人生感悟和逸闻趣事被口耳相传,素不相识的旅伴里必然藏着博古通今的高手。

张岱说的“最难对付”,大概就是指总会遇上比自己见识更为广博、认知更为深邃的旅伴吧?不过,有心者若能把故事记下来,辅以生花妙笔,便是口耳相传的性情文字。张岱自己犹擅此道,他出身仕宦家庭,原本精通庙堂之学,但落魄江湖,反而深谙民间之美,所以才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若干妙文传世。

在我心目中,张岱创造了古代短篇散文的巅峰——博识、雅趣、真性情。其文字虽清逸散淡、不着痕迹,却蕴藏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非凡学问。

近代以降,文言改白话,汉语以大众传播为导向,提升准确性、追求通俗性,但文字效率实则严重减损。以往数十个字能表达的意思,需连篇累牍、务尽周详、生怕说得不尽、不透、不能为人所解,而语言本身的审美意趣更是大相径庭。

今时今日,微博和微信更改了当代人的社交方式、表达方式及信息传播方式,似乎让人们看到了短文复兴的微弱希望。但这种“百花齐放”式的自我表达,貌似释放了普罗大众的个性特点,其实制造了更多的泡沫、垃圾和复制品。大量的互联网文章就是这样与社会文化互相腐蚀,终成恶性循环。

众声喧哗之外,值得审视的还有那些现代学术机构生产出来的学术产品。研究者们一生皓首穷经,在所谓学术的道路上越钻越深,越走越远。有些人或许是为了追求表达的精准与规范,有些人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海量的文章,虽长篇大论、言之凿凿,却终于沦为不知所云、难以卒读的学术黑话。

“学术”日渐隆盛,“学问”迅速消亡。没有了“庙堂”的神圣,也失去了“民间”的鲜活,貌似更为自由平等、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却陷入了普遍性困境。

如柯勒律治所言:到处都是海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若用“眼望海水、脚踩沙漠”来形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感受,或许就能够明白王国猛博士的散文写作“实验”是多么宝贵和稀缺。通读王国猛的近作《明月清风我》,文章本身无不清雅隽永,但阅读的感受却是酣畅淋漓、大快朵颐。

称其为“实验”,是因为王国猛一直在尝试将具有学术营养的思考投放在微信朋友圈,以这种方法感知和检验大众对此种类型散文的反应。有人戏言,朋友圈里不完全都是朋友,恰恰说明了这个“媒体场所”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王国猛的创作既具个体标识性,又具公共传播价值。因为坚持“个性”创作,让他在众声喧哗中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文章雅趣;因为尝试“公共”表达,他在公共场域里的“写作”影响了更多人,从而肩负起教化、启蒙的使命。

不过,若从主旨、内容和趣味的角度来审视,与其说王国猛的散文是“实验”,更不如说是“复兴”。起初,我们的确以为这些文字不过是他面对纷纭万象时的即兴评论;稍作了解,却不难体会到在云淡风轻的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的文化雄心。这些貌似随意、实则真诚的性情之论,在文言与白话之间穿梭,雅量高致,又意蕴深远,开拓了一种与古人的学问情怀遥相呼应的学术性散文!

夜深人静之时,细品这一段段的吉光片羽,恍若是登上了张岱的夜航船,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进行心灵对话;是在中国文化的桨声灯影里,摇曳多姿,浅酌低唱,抵达一种浑然自足的精神彼岸。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

短小精悍又具学问深度的散文,在今天已然衰落。其一是因为语言载体本身的变迁,其二则是因为大众媒体对文化的侵蚀和瓦解。所以,在看似丰盛、实则荒芜的时代语境下,能以散文影响世道人心者,需懂得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又必须是熟谙中西文化、出入雅俗之间的饱学之儒、通透之士。或许,王国猛的写作正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条从当下入手,激活传统文化之能量的崭新道路。

其一、优秀的散文并非仅仅只是抒情言志。清末李元度有云:“论古文之极致,正以绝出时文蹊径为高;而论时文之极致,又以能得古文之神理气韵机局为最上乘……盖文有古今之分,而其神理气韵机局则一也。”这是对好文章的基本要求。王国猛的文章,写法虽文白辉映、杂糅古今,然读之如行云流水,有其自身的节奏韵律与结构谋篇。兼之笔力雄健,自由纵横;识人阅世,透彻精准;趣味灵动,布局僅然;博采众论,格调高古;恰是举重若轻、见微知著、神理气韵机局皆出色的文学佳酿。

其二、文字漂亮是基础,文以载道才是初心。想要避免执着形式、以辞害意,为文者就需存心方正,立意高远,方能以性情文字著道德文章。读王国猛的文集恰能看到作者为文为人所一贯追求的宗旨。若说其早期著作《今日方知我是我》、《别有根芽》、《微言大义》是以信手拈来的态度剖析文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近著《明月清风我》则让人看到了一种潜藏其后的抱负升级与格局之变。文字虽不改昔日举重若轻的风格,但立论更为扎实,思考更为深邃,作者朝向历史、哲理和学术领域展开了更为勤勉和精微的探索。读其文,想其人,意气贯通、自然天成的文字背后,实则是一颗求道、原道、宏道的浩荡之志、学问之心。

其三、子曰:“道不远人”,我们大可不必以所谓的现代学术规范来衡量这些闪烁着光芒、流淌着温暖的文章。西方的知识讲体系、讲逻辑,需要系统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则是浸润在我们生活里的内容,要去感受、浸染和熏习。所谓传统文化并非一句空话,而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是留存在我们空气里的分子和血液里的基因,不仅有精神的能量,更有常识的温度。王国猛博士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院学术,而是以学问心写散文,恰恰是以轻松灵动的方式,传道、授业、浸润无声。文字虽然精短,却因为扎根于历史,扎根于生活,能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博大精深。所以,其散文必能起到润济社会的功效,更会成为承续历史的精神文本。

张岱的《夜航船》,是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均不发达的时代,让四海漂泊的人们,分享各自有限经验中的世界。王国猛的散文则是帮助我们在这个没有边界的宇宙,在一切都被格式化和碎片化的时代,完整感知中国文化的气韵;让活在现代化困境中的人们,在奔波忙碌中,建立起端正的生活态度,并进一步学会安放自我的心灵。

虽是高古之论,匡扶的却是现世人心;虽为自由、精致、灵动的散文,传递的却是厚重、深远、理性的大雅之音。

或许,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本该如此吧?所谓“月落寒潭,光映千江”,就是以日常的所见,蕴含透彻的道理;以千古之辉光,映照人心之清凉。

这不是学术,是学问——是为“明月”、“清风”、“我”!

(原标题《散文中的学问气象》)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