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
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全新形态——短视频评论,正在成为短视频中的一个常见的内容展示形式。作为深圳特区报前评论员,我在教学和科研之余也尝试了一次短视频的制作与运营。
我选择的平台是今日头条。由于我的学科背景和从业经历,我被今日头条定位为“国际资讯提供者”和“国际问题观点达人”,因此,我需要提供一些对最新时事发展的资讯、观点,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我的“人设”就特别重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作为言说者主体的身份非常重要。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影响你说话的分量。同时,自媒体人的一些特征,比如为外表、衣着、性格、讲话方式等,也需要有辨识度。言说者必须克服一本正经的刻板言说,转而投入“一场表演”之中。因为只要在这场“表演”中,你的“人设”才能凸显。我的关注点是外交领域,但是讲话特点是普通话不标准,因此我的人设定位是“普通话不标准的关注国际时政的立明老师”。这个定位比较清晰,所幸的是网友也比较买账。
第一,话题的选择。选取什么角度进行评论,这非常考验自媒体人的新闻敏感性。比如,你评论一个本市的时政新闻,那么感兴趣的可能只有本市受众。如果你评论一些公共性比较强的事件,比如贾浅浅事件、郑爽事件等,或许感兴趣的网友就会增加。我感觉头条网友对于台湾议题有着浓烈的兴趣,相对而言,他们对于国别问题的兴趣非常有限。一些纸媒认为非常重要的议题(比如法国黄马甲事件),若是与中国无关,很难激起网民们的兴趣。当然,不论什么问题,“快”是网络媒体的核心,一旦错过最佳时机,话题高度同质化,那评论节目的浏览量就会锐减。这一块,相信媒体的老司机们都有深刻感悟。
第二,话题的评论角度。我们必须明白,评论的立场是为人民服务,直面人民关注的议题。人民是谁呢?比起微博、B站、抖音,头条网友更符合“人民”的标准。带有浓烈精英味道的评论是最容易折戟沉沙的。在纸媒时代,有些评论以“启蒙”自居,充满了精英色彩,用上了一些生僻的学术词汇。甚至还有一些文章居高临下、教训民众。这类评论一旦到了网络时代,就会遭到评论区的反噬。民众不是不尊敬精英,而是反感那些看不起民众、忽悠愚弄民众的精英。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在大众觉醒的时代,我们应该鄙弃那种精英主义的话语方式。网友往往喜爱选择自己爱听的观点,这一特征在智能媒体的算法中得到了巩固。你的观点越是获得读者的喜欢,平台对你的评论推送力度就越大。
如果将短视频评论理解为一个戏剧,那就要记住戏剧四要素“演员、剧本、台词、舞台”。演员就是作为评论者的你,剧本就是你的选题,台词就是你的评论本身,而舞台就是你拍摄的背景。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要素的高度融合。而其中的黄金法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看法:只有坚持“人民性”,自媒体才能获得持续的力量。
作者马立明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
(附录:“马立明副教授”头条号在今日头条上已经有44万粉丝,总阅读量1.4亿,短视频评论播放量均在10万以上,其中多条超过百万播放量。)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