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纵横•深湾圆桌 | 告别“迟”来的“长”“假”
2021-04-30 09:1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邓辉林

好的新闻可以成为流传的经典,但大部分新闻是明天就归尘的易碎品。评论也大抵如此。为了追求作品比一天更长的生命,评论作者心中不能没有读者。如果无视读者,评论想不招骂都难,遑论流传。

“无视读者”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的“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是一个意思。作者不会承认自己“无视读者”,但其作品却暴露无遗,确切地说,是作品的问题反映作者的态度。

一是长。《反对党八股》谈道,“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连年有数百字评论获得中国新闻奖,有的甚至不足700字。有话可说固然可以写得略长,但无话可说,何必“把野鸭子的腿加长”?“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把写长文当成本事,这是拿无聊当有趣。凡事从ABC等基本概念讲起,写了几百字依然“守口如瓶”不谈观点,喊口号为主说道理为辅,贪大求全面面俱到,都是把评论加长的“秘诀”。 学者马少华提出,新闻评论讲求“表达效率”的原因之一,在于读者接收信息的习惯就是急匆匆的。“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渠道的新闻文体,是特别讲求传播效率的文体。”“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读者也能看表达效率高的评论,但大部分读者却不愿看“注水”文章。

二是假。有的评论篇幅不短,竟很难找出一句作者原创,几乎全是领导讲话的节选、文件语言的复制或稍加改动,有些话甚至是不加双引号地大段照搬。外行一看很有水平,懂的人总觉得不对劲——著作权算谁的?如果评论人都这么写,要等着领导同志和秘书班子来原创吗?大话也是假话。任正非曾对“动不动搞个小目标就挣很多钱”的“怪话”进行批判,“怪话”在一些评论中并不少见。作为一个地方,从整体上提出“全球标杆”的目标、瞄准“全球制高点”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评论在具体到每一项工作、每个细小的方面时,不管离“全球标杆”“全球制高点”还有多大差距,也跟着这样提,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附和。《深圳特区报》1992年“猴年新春八评”和2012年“龙年新春八评”, 毫无“八股腔”“材料味”,说大白话、大实话,在真诚写作方面作出了示范。

三是迟。去年年初以来,许多媒体推出了一篇接一篇战“疫”评论,其中不少时效性很强的“快评”“马上评”成为“爆款”,为媒体的社会形象加了分。但也有些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评论,依然是在午夜时分默默上线,这个时间点绝大部分读者已经入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评论生产流程和评论员快速反应能力的一次考验。光明日报建立了由评论部社评室牵头,包括光明网网评中心、光明网舆情中心、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在内的评论融合生产机制。每天早晨,评论员和上述部门相关负责人举行早会,早会提供当日热点线索、组织统一策划、分配采写或约稿任务;稿件完成后由网端微各端口联系人适配不同平台进行编辑推送。不同媒体的评论“快反”经验值得学习。

告别“迟”来的“长”“假”!

(作者邓辉林系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副主任)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