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事,责任算谁的?我们司机未来会不会失业?”在深圳开了十年网约车的王师傅,面对街头上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语气中透出深深的忧虑。
随着深圳市近期发布《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自动驾驶车辆正从“实验室”加速驶向“真实道路”。新规提出降低企业申请成本、放宽测试门槛、支持全无人测试等六大突破性举措,被业内视为深圳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最佳试验场”的关键一步。
然而,政策红利背后,仍隐藏着安全责任模糊、牌照属性混淆、低价补贴扰乱市场、传统司机失业风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是产业的竞速,更是一场关乎公共安全、就业结构与社会公平的严峻考验。
政策松绑:六大修订亮点,推动“全无人测试”落地
本次深圳修订稿中,最具突破性的内容之一是明确支持车内无安全员的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这意味着,真正的“无人驾驶”正逐步从封闭园区走向开放道路。
除此之外,修订稿还提出降低企业申请成本,如取消全部车辆检测要求,首次申请检测比例降至2%;放宽测试准入条件,首次设定无人测试车辆数量上限;并建立异地互认机制,推动跨区域测试结果互认。“深圳此举展现出更开放、更务实、更前瞻的政策导向。”有行业专家指出,尤其是在支持全无人测试、推动载货场景优先、实施道路科学分级等方面,深圳已走在全国前列。
司机声音:“我们不是反对技术,是怕失去饭碗”
“我开了十年网约车,现在每天都能看到那些头上顶着‘大包’(传感器)的车在路上跑。”王师傅坦言,“技术上我佩服,但我最关心的是,如果它们全面铺开,我们这些人怎么办?”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行业调研显示,在国内部分先行试点城市,随着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试点范围扩大,部分区域出租车空驶率已提升至30%以上。长期来看,若全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预计未来5-8年内,传统驾驶岗位需求可能减少20%-30%,大量司机将面临职业转型或失业风险。
牌照乱象:测试车变运营车,安全边界被模糊
尽管政策鼓励创新,但在执行层面,部分企业已出现“重运营扩张、轻安全验证”的倾向。根据调研数据,某企业在武汉累计获取约1000张测试牌照,实际投放至商业化运营试点的车辆却达800余辆,商业化车辆占比远超合理范围;另一企业在深圳的近30辆测试车辆,更是全部投入商业化运营试点,完全模糊了“测试”与“运营”的边界。
“这违背了‘先验证技术、再逐步落地’的行业准则。”有监管人士指出,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应遵循“以测试为主、商业化运营试点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车辆规模。
专家建议,应明确区分技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运营试点阶段的号牌编制规范,例如通过在车牌后增加“试”“营”等字样区分,让公众能直观识别车辆属性,避免因标识模糊导致的认知混淆与安全风险。
价格混战:低价补贴扰乱市场,司机收入受挤压
随着Robotaxi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试点阶段,其服务价格随技术成熟与运营成本下降而逐步走低,这本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当前部分企业的定价策略已显现出明显的“低价补贴”特征。
例如,一段4.7公里的出行路程,某企业定价为34.14元,扣除活动抵扣以及优惠券抵扣后,用户实付仅3.82元,补贴幅度高达30元以上。这类超低价补贴虽能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但也直接压缩了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订单空间,导致司机收入下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短期补贴行为可能让企业陷入“补贴依赖”陷阱,甚至存在 “补贴期间低价吸引用户,补贴退坡后大幅提价” 的隐患,最终损害消费者信任。
安全隐忧:国内外发展节奏不一,公众信任仍待建立
与国内的积极推进态势不同,国外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节奏正从前期的激进探索转向审慎务实。以美国为例,头部企业Waymo的商业化试点仍局限于少数城市;特斯拉截至2025年中也仅在奥斯汀约78平方公里区域内,以不超过20辆的小规模车队开展受邀制测试。
公众态度也更为保守。2025年美国汽车协会的调查显示,高达60%的民众对乘坐全自动驾驶汽车存在恐惧心理,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不会选择无人驾驶出租车作为出行方式。
反观国内,尽管政策热、企业动,但安全仍是民众最关心的核心要素。从道路测试标准到实际应用监管,再到应急响应,每一环都需细致打磨。
有专家建议,在载人场景中应增加“突发场景应急响应效率”“乘客安全防护细节设计”等维度;在载货场景中应加入“货物固定稳定性要求”“危险品运输专项防护标准”等规范,推动管理模式从“通用化”向“精准化”升级。
就业转型:构建培训与过渡机制,缓解结构性失业
面对可能到来的就业冲击,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就业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是要阻挡技术进步,而是希望有一个缓冲期。”一位网约车司机代表表示。有专家建议,可以从“技能培训+过渡缓冲” 两方面构建就业保障体系:由有关部门牵头、自动驾驶企业主导,开设“自动驾驶安全员”“车辆运维师”“远程监控专员”等新职业培训课程,帮助传统司机实现从“驾驶操作”到“技术辅助” 的技能转型;要求企业在全无人测试与商业化运营初期,保留 “远程监控员”“现场引导员” 等过渡岗位,并向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群体释放定向招聘名额,划定明确的过渡期,避免因技术替代导致司机收入大幅下滑。
深圳此次政策修订,无疑是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其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然而,创新不等于无序,包容不等于放任。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安全底线、就业保障与市场秩序三大防护网。只有让技术进步与公共安全、就业稳定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最佳试验场”的愿景,而非沦为“风险试验场”。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