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工构建社区网络,一群“老漂族”精气神来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吴庆妍 文/图
2021-04-14 19:00
摘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4月13日下午,东莞市南城街道新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歌声嘹亮,一群“学生”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唱起红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4月13日下午,东莞市南城街道新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歌声嘹亮,一群“学生”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唱起红歌。这些“学生”平均年龄65岁以上,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当天的活动是新城社区“老漂族”社区融合计划的活动之一。

据了解,新城社区位于东莞市中心,社区由楼盘小区和商业区结合,居住在小区的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是属于“老漂族”,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这里,照顾孙子孙女/外孙,没有朋友,对周边的环境不熟悉。为了让这些“老漂族”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社区,新城社区社工开展了“老漂族”社区融入计划。该项目除了开展唱歌兴趣小组,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书法兴趣小组等兴趣发展类服务,还会组织老年人到东莞展览馆、可园博物馆参观,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熟悉周边的环境。同时,社工定期开展生日会,每月进小区开展老年人便民服务。

今年69岁的姜阿姨来自陕西省,因为儿子儿媳在东莞发展,也跟随过来帮忙照顾孙子。姜阿姨表示,自己虽然来东莞居住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很少与小区周边的人来往,自从参加了社工的活动后,自己的生活丰富了,认识了不少的朋友,整个人感觉比以前精神好多了。

“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可以再当老师,感谢社工提供的平台,让我还能有机会给社区做贡献,让我这个老党员还能继续发光发热”。73岁的朱阿姨来自湖北省,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前是一名老师,平常也喜欢唱歌,社工与朱阿姨接触后,便动员朱阿姨当志愿者,到社区服务中心带领大家唱歌。唱歌小组中,大家都很喜欢朱阿姨,尊称朱阿姨为“朱老师”。

据了解,社工日常服务和走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随迁老人日常生活比较单一,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买菜、做饭、带孩子。他们远离家乡来到东莞,没有朋友,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不能很好地适应这里的生活。2019年底,社工专门针对社区的随迁长者开展了“老漂族”社区融合计划,重点关注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合和社会适应问题,通过开展兴趣发展,环境适应等服务,扩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合,以帮助随迁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项目服务过程中,注重培养长者的参与感,通过培育老年人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常规服务,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服务中,保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项目获得了东莞市“民生大莞家”的资助。

(原题为《东莞社工构建社区网络,一群“老漂族”精气神来了》)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吴庆妍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