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图前景美好,新征程催人奋进。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北京有关权威专家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擘画了宏伟蓝图。
专家们分析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新意,认为今年我国以6%的底线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向世界表达了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决心和信心。专家们还紧密联系深圳改革创新精彩实践,指出深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创新是深圳的基因,期待深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以上”增长指标体现底线思维,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成为去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今年我国以6%的底线增长目标,向世界表达了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决心和信心。”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6%以上”体现了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底线管理思维,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他分析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设置具体GDP目标反而会影响相机决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置GDP目标,有着全面综合的考虑。今年我国疫情形势基本稳定,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设置量化目标提供了客观环境。
“这次目标的设定与以往有很大差别,此次强调底线目标,体现了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一种底线管理思维。”他特别指出,6%的底线目标是保证我国经济复苏并稳定增长的参数。6%的经济增长可以保证居民收入5%至7%的增长水平,保证企业利润8%至9%的增长水平,保证财政收入5%至6%的增长水平。另外,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带来200万人左右的就业,6%的底线目标也有望保证实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这些是我国经济内生性复苏、平稳运转的基础。
他指出,将实际增速确定在6%以上,在目前结构转型时期,也有利于我国各社会主体进行相应规划和决策,形成合理预期。“封住下限、不设上限,给经济增长托住了底的同时,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我国经济复苏基础还不扎实,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年要巩固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行全面部署,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形成有效的阶段性的重点领域改革抓手;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促进消费与投资的有效结合,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等。
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者,是“十四五”时期深圳先行示范战略重点
谈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群慧表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畅通和扩大国民经济循环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要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了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这是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战略制定和政策措施的基本前提。”黄群慧提出,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保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二是经济发展动力内外平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三是经济增长内需潜力有效释放,经济循环流量不断扩大;四是全球价值链地位走向中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安全高效;五是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通畅,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他强调,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的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是以更高开放水平为前提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进入中国市场,以此主动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深圳有优势有条件,是‘十四五’时期深圳先行示范的战略重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燕表示,新阶段新起点,深圳要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强化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功能,既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要更高水平地联通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辐射带动全国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他提出,深圳要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有效投资、强化贸易强市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具体任务上,聚焦重点发力,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深圳要更高质量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协同对外开放、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促进实现与港澳经济良性互动循环,更好服务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张燕提出,深圳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牵引,不断深化广深合作,带动珠三角、粤东西北跃升发展,也为深圳发展提供新空间,成为更好支撑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创新是深圳基因,期待深圳在建设全球创新共同体中走在最前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都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表示,“核心地位”、“战略支撑”等关键词,释放和宣示我国对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指出,“十三五”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令人振奋,但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时,强调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部署今年工作时,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并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等,可以看出,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创新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明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路径更显清晰。凸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引进缩小差距,创新才能决胜未来。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他表示,近年来,深圳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级不断提升,是国家创新的“王牌军”,国家重要创新基地,也是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创新基地。在深圳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形成了“6个90%”的独特创新现象,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涌现出了华为、腾讯、大疆、迈瑞、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一批驰名海内外的高新企业。
“迈进新征程,深圳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为未来长远发展解决一些可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问题,引领未来核心技术发展,在环境、资源和若干重大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沿。”他指出,未来的产业竞争可能是产业集群的竞争,深圳应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大师和全球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化企业 ,在建设全球创新共同体中走在最前列。
“新时代,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他说,希望深圳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以创新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许舜钿 审校 韩绍俊 审核 王雯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