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社丨让诚信成为科研底色

熊志
10: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学术不端撤稿论文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剑指自然科学领域国际期刊撤稿论文中的抄袭剽窃、数据造假、买卖论文等问题,是对现实乱象的有力回应,再次释放了对学术不端和造假的零容忍信号。

学术是求真的事业,诚信本应是底性的原则。但现实中,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拿项目,不惜铤而走险。或是把别人的成果改头换面,据为己有;或是走捷径、抄袭剽窃,编造统计数据;更有甚者,明码标价买卖论文。这类行为不仅污染了学术生态,也透支了公众对学术科研的信任。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不仅重拳出击,更着力构建“一追到底”的问责链条。以往,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处罚力度偏轻。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即便发现问题,为避免负面舆论影响,往往仅以撤稿了事,对当事人缺乏足够的震慑。这次则明确,对严重科研失信行为,将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并将失信记录与项目申报、院士增选、科技奖励等直接挂钩,相当于给学术不端行为,套上了终身追责的紧箍咒。

这种一次造假、处处受限的压力,远比单纯撤稿更有威慑力,能倒逼科研人员严守学术诚信底线,不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此次整治还强调,加强对学术不端撤稿问题频发多发单位的监督。这有助于压实科研单位的主体责任,倒逼其严格审核把关。同时,避免内部保护主义,从而形成治理学术不端的合力,而不是对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学术不端现象长期存在,要彻底净化学术环境,运动式的整顿显然不够,还得形成常态化的治理机制。

长远来看,在加强学术不端治理力度的同时,还应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改变过度依赖论文数量、期刊等级等功利化导向,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减轻科研人员的发表压力,铲除造假的土壤。

总之,整治学术不端是一场持久战,科技部此次专项行动是一个强有力的开端。唯有让诚信成为学术的“通行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天朗气清的学术科研环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熊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