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出发链接世界!海陆空铁高效衔接成就深圳超级流量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11-27 20:31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从深出发链接世界!海陆空铁高效衔接成就深圳超级流量

昔日滩涂渔火,今日星河璀璨。45年来,深圳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空港、海港、高铁站等一个个超级交通枢纽,通过高效衔接,构成了一个有机协同、无缝链接的超级系统,更形成了“海陆空铁”一体化的超级流量端口。

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到2030年,深圳将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有机协同,海陆空铁高效衔接铸就超级交通枢纽

深圳对于交通枢纽体系的布局,视野超前。深圳航空枢纽已然成势,国际航空枢纽辐射能级持续跃升。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机场,是集海、陆、空、铁联运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国际空港,目前已建成T3航站楼和卫星厅、三条4F等级跑道。未来,深圳机场将构建三条跑道、三个航站区(T1、T2、T3)、三个货运区(东货运区、南货运区、北货运区)、一个卫星厅“3+3+3+1”的运行格局,终端保障能力提升至1亿人次/年和500万吨/年。

吞吐万汇,链接五洲。在港口枢纽建设方面,深圳港规划了西部的南山、大铲湾、大小铲岛、宝安港区和东部的盐田、大鹏港区,以及小漠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4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47个,21条航道。蛇口邮轮母港已建有1个22万总吨和1个10万总吨的邮轮泊位,可满足全球大型邮轮的靠泊需求。

铁路枢纽愈加完备。深圳市既有运营铁路包括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赣深高铁、广深铁路、广汕铁路(深汕特别合作区段),已初步形成“二主(深圳北,深圳)三辅(福田、深圳坪山、深圳东)铁路客运枢纽体系,未来将形成市域“五主(深圳、深圳北、西丽、机场东、深圳坪山)五辅(光明城、福田、罗湖北、深圳东、平湖)”对外轨道枢纽体系,未来铁路客运保障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年。

此外,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也是深圳市集装箱铁海联运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约1200亩,由深圳市与广铁集团合作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

在公路枢纽建设方面,未来深圳将在城市外围东、中、西布局3处公路物流枢纽,重点服务城市内外物流“干-支”衔接,提高资源利用和物流作业效率。

有分析认为,深圳空港、海港、高铁站等枢纽不再是孤立节点,而是通过高效衔接,构成了一个有机协同、无缝链接的巨大系统,形成了“海陆空铁”一体化的超级流量端口。

链接世界,全球主要城市出行更便捷

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通航城市55个,国际及地区货运通航城市43个。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276条,其中,亚洲航线164条、欧美航线61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深圳市已形成“11条高速公路+4条国铁+4国道+4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外联体系,全国主要城市12小时出行通达率超60%,全球“123”快货物流全覆盖率超40%。

市交通运输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外联体系布局,一是增强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推动西部出海航道二期、T2航站楼、盐田港东作业区建设,加密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区国际航线,提升中欧亚班列发展水平;二是推动深圳都市圈融合发展,加快广深高速、机荷高速等繁忙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改扩建,加快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建设;三是提升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能力,加快深珠通道、深江铁路、深汕铁路规划建设工作。

到2035年,深圳至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出行通达率由40%提高至90%以上,全球“123”快货物流圈覆盖率由40%提高至100%,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核心区1小时通达率由55%提高至100%。

四个一流,促深圳交通枢纽辐射能级持续提升

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持续助力深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多组数据凸显深圳交通事业建设昂扬向上。

记者了解到,深圳近年来交通枢纽辐射能级持续得到提升。深圳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614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88.1万吨,均创新高;2025年截至10月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493.72万人,同比增加7.94%,货邮吞吐量达167.99万吨,同比增加11.1%;连续5年获国际机场协会(ACI)亚太区最佳机场奖。深圳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86万标箱,2025年截至10月份集装箱吞吐量达2933.52万标箱,同比增加6.06%,稳居全球前四、国内第三集装箱枢纽港。国内首艘五星旗豪华邮轮“招商伊敦号”在蛇口邮轮母港启航。

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深中通道开通运营,单日最高车流量达18.16万车次。赣深高铁建成运营,2024年全市铁路旅客发送量达10667.18万人次,增幅达12.59%。春风隧道、妈湾海底隧道、外环高速(一期、二期)、深汕西高速改扩建等重要通道建成通车,全市高快速路通车里程达657公里,路网密度持续保持全国首位,成为超大城市中市民45分钟以内通勤占比最高、高峰时段交通运行速度最快的城市。2024年城市轨道线路里程增至595公里,客运量单日最高达1188万人次,地铁客流强度、线网密度均位居全国第一。

交通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获民航局支持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年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规模保持全国领先。智能交通持续突破,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达2100公里,开通4条自动驾驶公交示范线路。

业内专家表示,深圳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展现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与战略魄力。“其不仅在规模上追求容量,更在功能上强调一体化融合,在技术上注重创新驱动,在理念上践行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共同铸就了其作为全球城市的硬核竞争力与卓越影响力,为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维度和战略空间。”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作者: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