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岭南冬日暖阳洒满钟灵毓秀之地——惠州丰湖书院,一场以“时代·大众·经典”为主题的文学对话在此拉开帷幕。作为“岭南雅集: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的第六场,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花城出版社主办、岭南书院·惠州丰湖书院承办,特邀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建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三位文化名家,与现场读者共探时代、文化与经典的文学话题。
活动开场,主持人以“经典是文明长河的灯塔”为喻,点明文学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价值。三位嘉宾围绕“经典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大众审美与文学价值的共生关系”展开深度对话。曾以矿工身份开启文学人生的陈建功,以幽默的开场白引发共鸣:“文学在商品时代或许被边缘化,但总有一群人甘愿‘在尘埃中仰望星空’。”他强调,文学不应是时代的简单传声筒,而需通过小人物、小故事折射时代肌理。

陈建功以自身创作《皇城根儿》、风靡一时的大众文艺作品《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和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等的创作为例,指出文学的价值在于“作家对生活的消化与重构”,通过对细节的洞察与艺术表达,为读者构建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以个人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重新认识为出发点,然后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去展开创作。”他说。
作为岭南文化研究专家,张燕玲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她指出,岭南文化以“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特质,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先锋。其中,新移民文学板块尤为突出,反映了移民群体在拼搏中的精神诉求。她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认为大众文学与经典并非对立。“套路化的形式可承载的侠义精神,这正是文学穿透力的体现。”她呼吁大众文学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需传递正义感与道德伦理,为读者提供“健康的能量”。

郭运德从经典文学的生成机制展开论述。他提出,经典的形成是大浪淘沙一般“艰苦卓绝的过程”,需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并经受时间沉淀。面对信息爆炸时代“伪经典”泛滥的当代文化困境,他直言:“现代社会对精神价值的忽视,导致真正能跨越时代的作品寥寥。”他强调,经典不仅需反映时代,更应超越时代,成为未来读者的精神滋养。“经典与大众的关系是双向的:大众的认可赋予经典生命力,而经典则需引领大众提升文化素养。”
三位嘉宾就“文学创作的边界”“大众文化的审美导向”等议题展开激烈思辨。针对“文学是否应紧贴时代热点”的提问,陈建功直言:“文学需关注时代,但不应被时代焦虑裹挟。”面对观众关于“孩子怎么面对穿越类型作品泛滥”的困惑,张燕玲提出“深度优先”原则。她认为,家长与教师应引导青少年关注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性,而非盲目追逐流量作品;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因其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能激发读者的道德思考。文学教育需培养孩子“批判性审美”的能力。

针对“经典如何触达更广泛受众”的问题,郭运德指出,经典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现代传播。他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为例,认为经典IP的再创作需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以当代语言重构故事内核。“经典不是封闭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对话场域。”此次对话不仅为岭南文化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更以跨代际、跨领域的思辨,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启示。这场对话证明:经典从未远离,它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在大众的共鸣中焕发新生,文学的薪火,终将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