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文学使人们得以进入更广阔的旷野。作家李娟在《我的阿勒泰》等作品中书写的北疆大地与闪亮日常,成为无数读者心向往之的远方所在。近日,“岭南雅集: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第四场活动在岭南书院·珠海百岛书院举办,生动亲切地解读与阐发李娟的作品。
本场活动,语文名师王惠以“解读李娟作品的语言魔法和文化密码”为主题,细读、深读李娟的非虚构散文作品,探索其文字的内容之美、形式之美与主旨之美,索隐其中关乎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与自然情怀,揭晓语文阅读方法、语文素养提升的启示。
近年来,李娟作品引发大众广泛讨论,又频频入选中高考试卷、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王惠强调,李娟的文本兼具阅读趣味性与语文学习价值,解读的重点正在于语言风格与文本主旨的深层文化意蕴。由此,她展开讨论李娟作品“文化密码”的三个要素:广袤荒野、游牧日常、农耕生活。
北疆的旷野是李娟书写的重要主体,既是地理空间,也是亘古的时间载体。其通过如广袤草原与孤独牧人这类宏大自然与微小个体的强烈对照,呼应古典文学中的宇宙观,体现回归自然母体的生态哲学。这种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理解,也是牧民与文人共通的情感链接。
王惠表示,游牧生活有自身的伦理与价值尺度。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叙写牧民孩童为诚信而极力解释——王惠将这一细节分析为代际相传的信义传统,正与费孝通所述“乡土中国”的“熟人道德网络”形成共振。
从游牧到农耕生活,李娟在最新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着重刻画耕作的艰辛,但这艰辛又是土地孕育的希望。王惠认为,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是刻入文化基因的本能。从南极科考站种菜到都市阳台盆栽,“耕种意识”跨越环境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王惠分享她在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论,即“分析文学作品需从内容、主旨、形式三个维度展开”。李娟的语言表达有着极高的语用技巧,正如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词对李娟的评价那样:“自然的严酷与优美,生命的坚韧与脆弱,生存的艰辛与欢愉,在李娟的讲述中难解难分。”
在王惠看来,李娟娴熟运用矛盾与统一的书写,来创造文学审美张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与内在生命感受相关联。”王惠说,以李娟写烹饪过程为例,她将其中各类“神奇的表达”一一分类。
拟人化修辞,如香气尖叫、面团不耐烦、水沸腾如无数只手招摇;动作与事物反应融合,如浇灭热情、熟的力量覆盖;抽象状态具象化,写汤饭如鲜花怒放。李娟善于利用修辞将庸常生活转化为生动叙事,既展现生活的趣味,又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充满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王惠耐心回答读者们关于阅读、写作、语文学习等方面的困惑。在她看来,作家本就有着远超常人的感知力与独特的语感,“生命在场”更是写作中感受力与故事力结合的关键;读写转化需要长期积累、对症下药,关键是要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一个渐进、内化的过程,文本理解是应对考试的核心能力,要打通文本底层逻辑、提升文本迁移能力。
活动现场,王惠向百岛书院捐赠专著《李娟的语文世界》与“花城·李娟”非虚构系列图书,期望读者在文学世界中可以自由探索。《李娟的语文世界》深入探讨李娟作品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个体与世界等主题,展现李娟对北疆大地、游牧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尤其关注李娟作品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为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指导和案例。
据悉,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珠海市文明办协助,花城出版社主办。岭南书院·珠海百岛书院与珠海香山文化艺术中心、珠海市香洲区图书馆、珠海市香洲区文化馆构成“一院两馆”,诠释立体多元的岭南书院“珠海模式”。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