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格局下河套深港科技 創新合作區的戰略價值與協同路徑

11-20 16:13
摘要

文 ︱ 宋 敏 武漢大學教授、博導,兼任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薑 坤 中山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制度體系與創新生態的系統性博弈。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特殊試驗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憑藉深港“雙城”優勢,被賦予探索科創規則銜接、促進跨境資源整合的戰略使命。儘管政策層面對其寄予厚望,但在實踐層面仍面臨深港制度摩擦推高協同成本、物理空間約束限制科創極點效能、國際科創合作缺乏可持續機制等現實挑戰。如何通過制度創新破解系統性障礙,將河套合作區從“地理交點”升級為“創新支點”,已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的關鍵命題。本文聚焦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探討:一是如何依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破解科創企業融資瓶頸;二是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形成可複製的輻射效應,推動區域協同創新與全球治理規則重構。

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戰略價值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國際金融體系與法律環境,能夠為外循環資源導入提供高效通道,但本地製造業占比不足1%的產業結構導致科技轉化能力薄弱;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6.4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93.3%,坐擁1.4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2.5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但國際化金融工具、跨境法律服務體系仍顯薄弱,制約了其對接全球高端資源的能力。河套合作區位於深圳與香港的物理交界,通過物理空間上的“一區兩園”設計,香港的國際金融資本與法律服務體系可直接對接深圳的產業土壤與市場潛力。其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河套合作區通過探索數據跨境分級管理、職業資格互認等規則銜接,既能降低兩地協同成本,又能形成可複製的跨境創新範本,從而借助“小範圍安全先行試驗”帶動“大範圍高效輻射發展”,推動中國開放型創新體系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的實質性跨越。

二、香港資本市場賦能河套科創的路徑創新

科技創新始於技術,成於資本。當前,科技創新型企業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週期均面臨高風險特徵,傳統商業銀行因風險偏好限制難以充分滿足其融資需求,資本市場的分散決策機制與收益共用及風險共擔屬性更契合科創企業的融資邏輯。對此,需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聯動為河套合作區注入金融動能。

(一)深化金融開放創新,構建跨境資本流動樞紐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通過“深港通”、“跨境理財通”、“債券南向通”等機制打通資本互聯管道。截至2024年底,超過130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投資者參與深股通交易,深港通累計成交金額93萬億元。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支持河套合作區開展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業務試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立自由貿易帳戶。

(二)強化香港資本市場對河套科創企業的融資賦能

推動河套合作區與港交所建立定向孵化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快速上市;同時鼓勵香港私募基金深度參與河套早期專案投資,並依託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等政策優化退出管道,形成“募投管退”良性循環。支持香港打造亞洲“納斯達克”(HKSDAQ),構建“風險投資 - 跨境融資- 產業落地”的全鏈條服務,推動河套合作區內的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硬科技企業直接對接香港私募資本池,利用雙幣種股票發行、SPAC並購等工具快速募資。

(三)引入非美資本增強河套科創企業的融資安全與多樣性

在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需拓寬資本來源以分散風險。香港憑藉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優勢,可吸引中東主權基金等非美資本參與河套科創專案。例如,HKSDAQ可通過設立“河套科技專項指數”吸引中東主權基金等非美資本,引導國際資本精准注入河套的研發與中試環節。同時,需完善跨境監管協作框架,在國家安全與金融開放間尋求平衡,確保資本流動的效率與安全。

三、制度創新驅動下河套合作區輻射效應的路徑突破

河套合作區的戰略價值不僅在於其物理空間佈局,更在於其作為制度創新試驗田的範式意義。依託“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合作區通過政策先行先試打破傳統地理邊界,以柔性制度供給形成創新外溢效應。其核心邏輯在於通過小範圍、高密度的制度突破,探索可複製的跨境協同模式,進而輻射更廣泛區域。這一路徑既規避了大規模改革風險,又為全國性制度創新提供實證樣本。

(一)深化河套與大灣區的創新協同:構建垂直整合的科創生態網路

河套合作區與大灣區的聯動需突破傳統園區協作模式,以“垂直整合 + 功能互補”重構區域創新生態。通過深港制度優勢與灣區產業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通“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閉環。一方面,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依託虛擬大學園的實驗室資源,搭建“技術驗證—專利孵化—商業推廣”的一站式平臺;另一方面,強化與光明科學城的協同分工,光明科學城憑藉大科學裝置與中試基地集群,可承擔技術規模化驗證功能,而河套則聚焦原始創新與跨境規則試驗,形成“河套育苗—光明量產”的分工體系。以此將河套的制度創新勢能轉化為大灣區產業升級的動能,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從“要素堆積”向“系統湧現”躍遷。

(二)強化跨域聯動與“科創飛地”機制:重構雙循環下的創新地理

河套合作區作為大灣區科創支點,需通過“飛地經濟”模式突破物理空間約束,構建跨區域創新共同體。例如,拓展與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城市的合作通道,強化科創極點的內循環加速效應。對河套及大灣區而言,內循環深化不僅為其融入國家戰略提供新動能,更催生轉型升級的結構性機遇;對內地而言,河套作為戰略支點,可銜接香港與國際科研規則,鏈接全球創新網路,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形成國際化科研生態,從而在更廣域範圍啟動創新活力。建議一是立足差異化定位推動協同發展。基於各園區資源稟賦與戰略分工,明確功能定位與特色方向,通過“錯位互補”實現區域間要素共用與能力整合,優化全域創新生態。二是以公共服務標準化破除流動壁壘。構建覆蓋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領域的統一服務標準體系,保障人才跨區域流動時享受均質化服務,降低制度性摩擦成本。三是推進人才政策互認互通。建立跨區域資質互認機制,打通職稱評定、科研申報等政策堵點,簡化行政流程,釋放人才配置效率,促進智力資源在大灣區與內地園區間自由流動與共享。

(三)聚焦“科創一帶一路”的範式升級 :從技術援助到規則共塑

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仍以商品貿易為主導,創新要素流動與協同網路尚未成型。河套合作區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點,需推動“貿易一帶一路”向“科創一帶一路”升級,破解關鍵技術“卡脖子”困境與全球創新鏈重構的雙重挑戰。建議一是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與共享。利用河套合作區的科技創新成果和技術優勢,開展科技援助專案,輸出適用技術,提升沿線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同時,探索建立利益共用機制,確保技術輸出的可持續性和受援國的實際效益。二是引領國際標準制定。通過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專案實施,引導河套合作區的科技企業與國際同行共同研究制定技術標準,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同時,促進國際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推廣應用,形成中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三是建立“科創一帶一路”長效機制。綜合運用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多種手段,鞏固和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關係。通過定期的政策對話、專案評審、成果展示等活動,持續推進科技合作專案,確保“科創一帶一路”建設的連續性和效果的持續性。

此外,河套合作區應定期舉辦全球科創與金融論壇。從必要性看,河套合作區作為科創高地,迫切需要通過國際頂級論壇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和國際頂尖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的國際合作。從可行性看,河套合作區擁有“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獨特的區位優勢與“深進深出,港進港出”的制度優勢,便利國際國內人才往來,為國際論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和制度條件。從國際通行做法看,三藩市灣區每年會舉辦著名的國際科技創新峰會“TechCrunch Disrupt”,其作為科技創新和創業精神的重要聚集地,不僅能夠幫助新興公司獲得曝光和資金,還能讓業內人士洞察最新科技動態和市場趨勢。紐約灣區每年會舉辦比特幣共識大會,為全球區塊鏈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和合作的平臺,並為初創企業吸引風險資本提供機會。建議一是在河套合作區建設高標準的會議設施,打造集高效、現代、綠色、安全為一體的國際會議設施體系,為國內外專家及業界精英提供卓越的會議和居住體驗。二是積極與國際權威機構和知名組織建立合作框架,通過共同主辦論壇等形式增強論壇的國際影響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