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29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彩田学校周飞帆凭借卓越的表现荣获银牌,实现了深圳市在该项国际顶级赛事中“零的突破”。

周飞帆

第29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成员6人,左三为周飞帆。
好奇的种子,在书香中萌芽
周飞帆的天文爱好,始于2015年一个很寻常的午后。
小学二年级的他在学校阅览室偶然翻开《时间简史》插图版,书中描述的宇宙大爆炸、黑洞等概念让年幼的他深深着迷。“虽然大部分内容看不懂,但那些星云图片太美了。”周飞帆回忆道。

从此,浩瀚的天空在他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书桌变成了小型天文图书馆,《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相继登场,他甚至尝试阅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及读本。四年级时,《三体》为他打开了科幻之门,受此启发,他创作了长达20个作文本的科幻小说《五体》。

语文老师至今难忘批改他6000字作文时的震撼:“一个小学生能写出‘我想建造连接平行宇宙的虫洞望远镜’,想象力令人惊叹。”
在班主任宫君会老师眼中,周飞帆是“思维敏捷、勤于思考”的典范。“他课堂上踊跃提出问题,为教学带来了很多新思路。不偏科,是全能型学霸;勇于面对不足,积极改进。”这番评价在周飞帆的成长轨迹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2018年生日,父母送给他一个10mm的玩具望远镜。这个仅能勉强观测月球环形山的“小玩具”,却成为他探索宇宙的第一扇窗。“每次看到月面上的阴影,就会想象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嫦娥的宫殿。”周飞帆的母亲回忆说,儿子常常在阳台一坐就是两小时,为此没少感冒。
2024年4月,周飞帆有了能“更近”接触星体的机会,对天文的热情愈发炽热。
他通过选拔考试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育集团天文社团。这个成立于2022年的社团,此前从未有学员进入省级竞赛,训练条件却非常严格:每周三下午,他要独自乘车30公里到龙岗校区参加三小时集训,再赶回福田完成课业。
“第一次接触专业望远镜时完全懵了。”初次操作学校的高桥130mm望远镜时的手忙脚乱,他至今记忆犹新。为了掌握赤道仪校准,他连续三周每晚到天台练习,曾因忘记带防露罩导致镜头结露而被教练严厉批评。
暑期在深圳天文台研学期间,他主动承担夜间值班,在导师毛老师指导下首次拍摄到M31仙女座星系。“那张模糊的照片我设成了手机壁纸整整半年。”

“孩子在小学时,学习天文仅仅是个人爱好,进入中学加入天文社团后,他才体会到原来可以把爱好转换成学习的动力。”周飞帆爸爸说。
2024年9月,深圳市天文知识竞赛开赛前夜,周飞帆在社团教室通宵复习。他把《基础天文学》里的星等公式抄满整张A3纸,用红笔标注出所有存疑点。
这种执着换来回报——在全市786名选手中,他以低年级组第一名的成绩斩获特等奖。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孩在领奖台上捧着奖状的照片,至今被挂在社团荣誉墙的墙面。
周飞帆爸爸说,未来国家空间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天文物理人才储备,那么天文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深圳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学校积极在天文基础教育开拓创新,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
成功的道路从不平坦。2024年11月的省决赛前,组委会通知观测赛将使用EQ3-90mm望远镜,与社团惯用的高桥设备操作迥异。他立即网购同款器材,但快递延误导致实际训练时间不足10天。“那几天就像打仗。”每天放学后,他拉着队友反复练习寻星、调焦。

省决赛赛场上,意外发生了。观测赛环节,因紧张误调赤经锁紧钮,导致目标天体偏移被扣15分。“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都在抖。”关键时刻,他深呼吸重新校准,最终在实测理论赛扳回一城,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育集团13名选手中唯一晋级全国赛的选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他始终感谢团队共享的训练笔记。
这个“学霸”的成长轨迹远不止天文领域。校运会男子400米银牌、生物实验第一名、数学竞赛蝉联校第一……累累硕果勾勒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少年形象。
深圳唯一!为国争光
2025年,周飞帆迎来了梦想照进现实的高光时刻,带着中国队的徽章走向国际赛场。
今年7月,他入选国际天文奥赛国家集训队,是40名队员中仅有的3名初中生之一。面对大学教授讲授的磁流体力学、射电天文学等大学课程,他独创了“三色笔记法”:黑色记录公式、红色标注疑问、蓝色书写联想。

在科研实践环节,他带领小组用CCD测光数据验证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研究报告获得山东大学空间科学院博导的高度评价。
在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活动闭幕式上,当北京天文馆馆长念出“周飞帆”三个字时,这个一贯冷静的少年罕见地红了眼眶,成为了深圳唯一入选国际天文奥赛国家队的选手。
“我相信一切努力都有收获,热爱终将获得回应。”周飞帆说。
在孟加拉国的赛场上,周飞帆与来自全球顶尖的青年天文爱好者同台竞技。理论考试中,他沉着冷静,将多年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观测环节,他熟练操作设备,精准定位每一个目标天体。当比赛结束的铃声响起,这个成竹在胸的少年知道,自己已经全力以赴。
颁奖典礼上,“ZHOU FEIFAN”的名字响彻会场。那一刻,他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个在阳台裹着毛毯观月的小男孩,是社团教室里复习的夜晚,是队友们共同仰望星空的温暖时光。
如今,载誉归来的周飞帆,书架上除了《时间简史》,已摆满专业著作,但他依然是那个对星空保持纯粹热爱的少年。
“只要保持对星空的好奇,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周飞帆说。从彩田学校图书角到国际最高领奖台,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能达星河远方。
(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