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携新书《落脚之地》开讲!解锁深圳地名的“记忆密码”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10: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2日下午,文化学者胡野秋带着他的新书《落脚之地》,来到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大台阶,与现场读者一起,解锁了深圳地名的“记忆密码”。

本场活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出版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承办,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以及深圳书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文化学者、作家、导演胡野秋先生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其新书《落脚之地》的主要内容,与现场读者们开启一场关于深圳地名、城市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文化寻根”之旅,共同了解深圳的“前世今生”。随后与主持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悠扬展开对谈,就“深圳的文脉与自己的关系”等主题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解码深圳地名历史

“在座的谁家里,还留着一张边防证?”活动初始,主持人刘悠扬以“边防证”作为引子,唤起了许多于80、90年代来深奋斗者的记忆。“从边防证到身份证,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我们与深圳这座城市的链接点’,正是在这些地名的变迁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她在活动中表示。

深南大道的命名从何而来?罗湖又为什么叫“罗湖”?深圳真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吗?

“深圳无疑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但是这座城市同时又是被误读最深的城市”,文化学者胡野秋谈论道,他以新书《落脚之地》为线索,从个人落脚深圳的第一站“巴登街”讲起,逐步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深圳文化地图。他指出,深圳是拥有7000年人类活动史、1700年建城史的文明之地。“深圳的‘深南大道’,不是‘深圳南边的大道’,而是从‘深圳镇’到‘南头’的古代通路;再如‘罗湖’的“罗”是古越语中“山”的意思,以前的罗湖确有一座罗湖山。”

胡野秋先生用扎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述,还原了“观澜”从“官难”到“观澜”的演化过程,“巴登街”从“陂下墩”到“巴登”的语言流变,以及“翻身村”“土洋村”“西丽湖”等地名背后的历史年轮。他强调,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情感的载体”,是深圳作为“移民之城”的精神根脉。

作者胡野秋与现场读者分享深圳的历史

“我们有幸落脚于深圳这片热土,在此建功立业。但如何与这座城市更好地匹配?”胡野秋先生认为,应该深入了解它。“唯有读懂它,才能实现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与它同呼吸、共命运。”

与城市精神同频共振

“人的一生,是一个寻找‘落脚之地’的过程。”胡野秋先生分享道。

在对谈环节,主持人刘悠扬回忆起自己初到深圳时的经历,她坦言,自己用二十年的时间探索深圳与自己的链接:去了解、认识它,去认同、热爱它。而深圳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此心安处才是故乡,来了就是深圳人。”对于来到深圳的人来说,更注重的是你的心是否跟这个城市同频共振。”

胡野秋先生进一步指出,深圳的可爱在于其“包容性”与“精神空间的构建”。“深圳不会问你从哪里来,它只关心你要到哪里去。”他鼓励所有在深打拼的人,不仅要在这里“落脚”,更要通过了解城市历史,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把深圳打造成“精神的家园”。

现场观众提问中

听完分享后,在现场观众踊跃“抢麦”,积极互动。读者江先生坦言,自己每周末都要带孩子到深圳书城中心城看书、听讲座,胡野秋先生关于《落脚之地》的分享,激发了自己对深圳历史的探索欲。现场观众王女士感慨,“深圳不止是经济特区与科技之都,更是一个有故事、有温度、有灵魂的‘落脚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字书法家苏云先生也来到现场聆听讲座,他带来了专门为胡野秋老师题写的书法作品并上台赠送,以贺《落脚之地》新书出版,现场气氛热烈。

分享会结束后,胡野秋先生为观众在新书上签名。

(深圳报业出版集团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