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2025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消化外科论坛暨深圳市医学会外科学年会在深圳福田举行,这是深圳消化外科界首次举办大规模、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董家鸿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工作站依托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肝胆胰外科)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顶尖资源,助力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科技创新高地,为肝胆胰患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一站式、精准化诊疗方案。
本次大会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深圳市医学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承办,深圳市医学会外科分会、深圳市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深圳市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深圳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联合协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王立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深圳市卫健委主任吴红艳、深圳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晓琼、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出席大会并分别致辞。

国际大咖齐聚深圳共绘消化领域发展新图景
此次是深圳消化外科界首次举办大规模、高规格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其国际化水准与前沿性备受瞩目。
本次大会以“两岸暨港澳聚力擘画,共臻消化外科新高峰”主题,以“国际化视野、前沿性探索、实践性落地”的理念,搭建了一个高规格、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法国、德国、挪威、韩国等欧洲及亚太地区的顶尖消化外科专家学者,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顶尖学者共聚一堂,带来消化外科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与临床经验,智慧交融间为全球消化外科事业注入强劲“国际动能”,也让深圳医疗的国际化步伐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大会设置了五个分会场,议题覆盖肝胆胰疾病MDT诊疗、围术期肝损害精准治疗、肝癌肝移植免疫抑制策略、胃肠外科、血管外科等热点与难点领域。同时,“精术肝胆,行成于思”肝胆外科围术期TED'S总决赛、ERCP“手把手”学习班以及多场精准外科手术直播演示,也的大会的亮点之一。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交流模式,全方位呈现了消化外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来自全球的智慧在深圳交融碰撞,不仅为全球消化外科事业注入了强劲的“国际动能”,也让深圳本土医务工作者得以直面国际顶流专家,在思维碰撞中吸收先进经验,有效提升了区域诊疗水平,实现了“以会促学、以学促干”的办会目标。

“深京双城联动”让患者享有精准诊疗服务
会议期间举行的“董家鸿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这一举措是深圳市人民医院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合作的又一实质性成果。
2018年,借助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引进董家鸿院士团队。双方精诚合作,推动医院普通外科,尤其是肝胆胰外科实现了跨越式“三级跳”,先后成功获批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综合实力得到大幅跃升。本次董家鸿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又一里程碑。

据悉,新揭牌的董家鸿院士工作站将依托深圳市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肝胆胰外科)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顶尖资源,聚焦“精准外科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培养”三大核心任务。工作站将建立“深京双城联动”机制,董家鸿院士团队将定期在深圳驻点,开展疑难病例诊疗、复杂手术指导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工作站将紧密依托双方于2024年11月共同创建的粤港澳大湾区肝胆胰医院(深圳)(董家鸿院士担任首任院长),整合多学科平台优势,为湾区患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一站式、精准化诊疗方案。
董家鸿院士表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肝胆胰医院(深圳)这一国际级专科平台,充分利用深圳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和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医研企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科技赋能健康医疗服务的新高地,以更好地服务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并造福肝胆疾病患者。
院士赋能提升区域肝胆胰疾病诊疗水平
董家鸿院士团队的落地与深耕,是深圳“三名工程”的成功典范,更是深圳医疗“引才、育才、用才”的生动实践。深圳市卫健委吴红艳主任表示,这是深圳汇聚全球医疗智慧,全力打造立足湾区、辐射亚太的全球标杆性诊疗中心的关键一步,旨在让“病有良医”医改目标惠及更多群众。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通过院士团队的“从输血到造血”,已成功培养起深圳市人民医院及粤港澳大湾区肝胆胰医院(深圳)的学科团队这支本地学科团队。这不仅标志着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迈上新台阶,更有效提升区域肝胆胰疾病诊疗水平,使广东省单一建制最大的肝胆胰外科能更好地服务市民与大湾区居民,实现“大病不出深圳”的目标。工作站将成为连接临床与科技的重要平台,通过医工融合与院企合作,助力深圳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上官文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