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南园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福田区构建“三合四制五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作体系部署,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牵引性工程,秉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的理念,构建“统筹+研判、跟踪+问效、服务+温度”“3+3”工作机制,切实把治理效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基层温度,让“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辖区居民的普遍共识。

从错综复杂的劳资纠纷、情绪对立的医患纠纷,到少数民族同胞因账户冻结而焦急无措的困境,再到一件件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南园街道综治中心通过“3+3”工作机制,让群众每一声诉求都被倾听、每一个难题都被回应、每一起纠纷都被妥善处置,既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更把服务温度送到群众心坎上,让信任在基层一线持续累积。这里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更是辖区多民族、多群体共同信赖的“暖心港湾”。
一、“统筹+研判”:打造群众身边的“一站式”枢纽
走进玉田大厦一楼的南园街道综治中心,记者第一眼看到的并非传统印象中嘈杂的“办事窗口”,而是运转沉稳流畅的“工作链条”。工作人员或专注接听电话,或紧盯大屏研判,或忙着处理“深平安”工单,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
南园街道把综治中心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党工委书记牵头抓总、分管干部靠前调度,构筑起“街道主导、部门协同、社区落实”的多层级工作链条。在这一链条的驱动下,“三排查三化解”“日研判、周调度、双周总结”等机制在日常工作中高效运转。
每天清晨,带班干部准时就位,警情、纠纷、民意诉求、网格巡查等各类信息被汇聚到“同一张桌面”进行综合研判;每周一次的联席会上,社区警长、司法所工作人员、物业代表、社区书记、网格员等围坐一堂,对上周未结案件逐一“对表”分析;每半个月出炉的研判报告,如同“辖区体检报告”,风险点、难点、堵点一目了然。

这种高效的统筹研判,为“街警联动”这一关键机制的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辖区派出所专门与街道综治中心协同运作,实现了“警格”与“网格”的双线联动、同频共振。司法所、民生律师团、心理顾问团队常态值班,建立起“律师+社工+民警”联调机制,形成矛盾纠纷“法律咨询—心理疏导—调解仲裁—跟踪回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街警联动”机制的有力支撑下,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力量的即时协同,近三年累计化解矛盾风险源1100余条,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二、“跟踪+问效”:构建一套诉求闭环落地体系
南园街道综治中心并非简单的服务窗口,而是拥有“全程跟踪、闭环问效”神经系统的治理枢纽。中心将服务窗口与综合治理深度融合,实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一体调度、过程全程跟踪”模式,民意速办、司法调解、民政救助等数据实现互联互通,让居民真正享受到“最多跑一地”的便捷服务。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心对每一起案件都秉持“一跟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韧劲。面对矛盾复杂、主体多元、专业性强的问题时,平台能迅速调度市区两级公检法等专业力量参与,让街道处置能力变得更“立体”。
今年上半年,某医疗机构与患者郭某的纠纷就是典型案例。
这场纠纷持续半年,双方沟通停滞、情绪对立。南园综治中心在前期民生救助的基础上,依托平台启动“市区联动”机制,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市医调委、专业介入,市卫健局提供政策把关,经多轮研判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既依法依规,又情理交融。
“终于放下心里的石头。”当事人如释重负地说道。医疗机构负责人也感慨“要不是街道牵头协调,我们很难达成这样的结果。”
这套“跟踪+问效”机制,确保了矛盾不积压、处理不悬空。今年以来,这个平台累计接待群众来访900余人次,调处纠纷490余宗,调解成功率稳定达96%。
三、“服务+温度”:共筑民族团结“一家亲”
南园街道辖区居住着少数民族居民近3000名,涉及4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他们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一张张笑脸、一群群邻里、一家家故事,共同浇灌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绚丽之花。街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综治工作全链条,让民族团结从“单项工作”变成“日常温度”。
(1)心连心民族服务:一站式贴心关怀
心连心服务工作站是南园综治中心的特色站点,亦是为辖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前哨站”“暖心站”。这里不仅登记诉求,更能联通市、区、街、社区四级力量,让居民的每一次求助都能“找到人、找到门、找到答案”。

今年,一名少数民族居民因货物纠纷导致支付宝账户突然被冻结,顿时焦虑不安、情绪激动。心连心服务工作站第一时间响应诉求,随即通过综治平台发出“联动指令”:派出所迅速核查交易情况,司法所及时出具法律意见,市平台积极调度支付宝方沟通后台信息……在各方的紧密协作下,当天下午,居民账户成功解冻。“关键时刻,综治中心给了我定心丸。”居民激动地说。
一年多来,四级服务网络累计走访2万余人次,受理诉求340件,满意率保持100%,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2)“石榴籽”民族志愿队:巧解邻里千千结
南园街道综治中心积极吸纳30余名少数民族居民,组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石榴籽”民族志愿队。这些队员化身调解员、楼栋联络员,充分发挥多民族语言沟通优势,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巧妙化解群众心中的“千千结”。

三年来,他们参与化解纠纷80余宗。一次,少数民族居民艾某因购车退款问题陷入困境。“石榴籽”民族志愿队联合司法、综治中心多次面对面沟通,既讲法规,也讲情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在巴登社区,我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艾某感慨地说道。
(3)“同心巴登·石榴圳红”:打造民族团结生活圈
南园街道综治中心联动辖区巴登社区综治中心,精心打造“民族团结之家”阵地,持续举办民族团结月、法治宣传、文化夜市等活动60余场——英歌舞与塔吉克族舞同台演绎,民族文化角在街巷间留住文化记忆,市民游客在夜市里深切感受到一个更有温度的南园。
2024年,巴登社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南园最亮眼的“金名片”。
在福田区推动区、街道、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大框架下,今年以来,福田区委政法委以专业化建设为核心抓手,着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发展,积极构建“区级统筹有力、街道特色鲜明、社区服务精细、街警联动高效”的综治中心网络体系。
南园街道因地制宜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综治中心,积极探索形成“3+3”工作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体系落地为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南园街道综治中心将持续推动专业化建设往深里走,规范化发展往实里走,民族团结往心里走,用心办好每一件小事,用情回应每一个诉求,用力守住每一份信任,让南园更有秩序、更有温度、更加安宁。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袁斯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