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携《落脚之地》做客深圳图书馆 趣谈深圳文化记忆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詹裕敏
11-10 17: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9日,深圳知名文化学者、作家、导演胡野秋携新作《落脚之地》做客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开展“我的落脚之地——深圳地名趣谈”主题讲座。

胡野秋提及,《落脚之地》是前作《深圳传》的姊妹篇,也是“文脉・深圳”丛书三部曲之一。它系统梳理了深圳“东官郡—新安县—宝安县—深圳特区”的历史变迁,以地名为线索,勾勒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生长年轮。

讲座伊始,胡野秋以自身初到深圳的“第一站”——巴登街为引,点明“落脚之地”对于每位深圳移民的意义。他指出,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城市历史与集体情感的沉淀容器,是解锁城市灵魂的独特密码。围绕“地名源流与历史变迁”“趣味地名背后的传奇”“生活记忆与市井风情”“现代地标与城市新名片”以及“地名文化的现代意义”五大板块,胡野秋为读者生动描绘了一张记录深圳成长历程的人文地图。

在讲述“深圳”这一名称的由来时,胡野秋称:“深圳地名源于清代,‘圳’指的是田间水沟,因村庄位于深水沟旁而得名。”他指出,从边陲小镇到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地名演变本身即是一部微缩的城市发展史。

在分享中,胡野秋将“罗湖”“蛇口”“观澜”等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同时,他还提及,“坑多”“围多”“沙多”是深圳地名的显著特征,地名的由来与演变,是深圳地理特征、社会发展历程与客家文化的体现。他呼吁大家用脚步丈量生活中的小街小巷,在地名中找到深圳独有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读者围绕地名考证、城市记忆与新时代发展方向等话题踊跃提问,胡野秋结合自身研究与生活体会一一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据了解,本场讲座是深圳图书馆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之一。人文讲坛旨在搭建知名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桥梁,传播人文知识,促进交流共享。

(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詹裕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