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5年福田区中小学美育成果展示系列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深业上城拉开帷幕。活动以一场气势昂扬的英歌舞表演启幕,来自园岭小学的孩子们用铿锵有力的舞姿展现了福田学子的蓬勃朝气与文化自信。福田区教育局、教科院相关领导,特级教师代表、各校师生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聚焦“童味美术”、彰显区域美育特色的品牌活动。

活动以一场气势昂扬的英歌舞表演启幕
多元绽放:25个工作坊打造沉浸式美育体验
本次展览以“看见童真、绽放童味”为核心,选取全区25个特色艺术实践工作坊,通过展览、互动、体验、讲解等多元形式,集中呈现福田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双轮驱动的美育成果。从水墨丹青到数字插画,从传统剪纸到环保再生艺术,从汉字字理到非遗竹编……各工作坊以童趣视角诠释艺术魅力,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入现代创新的灵动表达,立体化展现了福田“童味美术”的教育理念——让艺术回归儿童本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创作中“表达本我”。


福田区教科院副院长李敏介绍:“自2013年‘学校艺术特色项目’启动以来,专项资金为48所中小学注入动力。我们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红岭中学、福田小学等学校形成特色品牌,让‘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成为福田美育鲜明标签,推动区域美育从单点突破走向整体提升。”
深耕文化:特色课程点燃传承与创新火花
展览现场,多个工作坊凭借独特的教育设计与实践成果成为焦点。荔园小学(玮鹏)“字由字在”汉字字理工作坊前,五年四班的江欣颖正在为观众介绍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孩子们围绕汉字展开艺术创作,将甲骨文、节气文化与美术课堂深度融合,通过手绘二十四节气装饰画、甲骨文成语书法、剪纸故事等作品,以童心解构汉字构形智慧,让古老的文字在色彩与线条中焕发新生。
荔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黎新风介绍,集团此次有三个工作坊参加展览,包括荔园小学(玮鹏)“字由字在”汉字字理工作坊、荔园小学(百花)“小手创想,大美未来”儿童创意手绘工作坊和笔架山学校的“灯承绘意——非遗油纸灯笼”工作坊。他表示,集团一直非常重视美育工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开展校外活动,包括不同层面的画展、艺术节和校本课程。目前已经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三届专题美术展,此次三个项目都被选中参与展出,也是对集团美术教育的充分肯定。


作为多次在省市展览中获奖的艺术项目,南园小学的“竹语雅韵”非遗竹编工坊也格外引人注目,工作坊以创新思路激活千年竹编技艺,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美育育人体系,成为深圳“非遗进校园”的标杆典范。学生们用竹条编织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生活物件,先后亮相2025年文博会、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深圳市2024年中小学艺术展演等活动,并通过社区公益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


红岭实验小学带来了“毛毛有话说”毛毡创意工坊,以“艺术治愈心灵”为初衷,孩子们用羊毛湿毡、干毡技法创作出云朵、动物、植物等柔软立体的作品。通过指尖的温度传递幸福与温暖,工坊将美育与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结合,成为校园中治愈心灵的“艺术角落”。校长臧秀霞表示,学校开办了20多个学生社团,此次亮相展览的两个项目都是便于现场体验的项目,希望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童味美术:展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福田范式”
福田美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福田区教科院美术教研员林影萍介绍,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福田区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童味”美术教育区域性教研模式,历时12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体系。该模式以“童真”“童趣”为内核,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构建了完整的区域性教研体系。在此期间,福田区通过“强基础、抓特色、建品牌”三步走策略,实现了艺术教育课程全覆盖。辖区内所有学校均建立了3个以上的校级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保证每周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每年至少1至2次的校级美术展览和艺术节等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形成了“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新格局。自2014年起,福田区与关山月美术馆等机构签署“馆校互联合作协议”,开创了全国先例。通过“行走美术馆”“我是小小解说员”等七大主题课程,将美术课堂延伸至美术馆,实现了艺术资源的有效衔接。项目组还编印了《“童味”美术特色课程》系列教材,通过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2019年至今,成功举办多场美育成果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美术同行十几万人次参与。


以美启智,以艺润心。福田区正用艺术的画笔,为孩子们的童年描绘出最绚丽的底色。据悉,作为福田区美育成果展示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览将持续向公众开放,邀请家长、市民及教育同行参观交流,共同感受福田少年“绽放童味”的艺术风采。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