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表彰决定,深圳市宝安区围棋协会凭借在围棋推广与群众体育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这一荣誉每四年评选一次,是群众体育领域的最高权威认可。
一枰风云,四方潮涌。在这背后,离不开宝安区围棋协会会长梁春华十余年坚持不懈的付出努力。近日,记者来到宝安1990围棋图书馆,对话梁春华,探寻荣誉背后的故事。

记者:梁会长您好,首先恭喜宝安区围棋协会获此殊荣。作为会长,您得知消息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份荣誉对协会而言意味着什么?
梁春华:我们感到十分振奋!这是群众体育领域每四年评选一次的最高权威认可。更多的是欣慰,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围棋同行、爱好者还有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共同浇灌的成果。对协会来说,它既是一份肯定,证明我们这些年的方向走对了;更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更有底气去深耕围棋事业,也让我们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12年前从中兴通讯辞职投身围棋行业,这个转型跨度很大。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梁春华:核心契机很简单,就是陪伴孩子学围棋。那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被围棋“黑白阴阳、大道无形”的魅力彻底吸引了。棋盘虽小,却藏着宇宙乾坤,落子之间都是人生哲思,这份传统文化的厚重让我心生敬畏。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国技,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于是带着这份热爱和敬畏,我毅然从熟悉的通信行业退出,把推广围棋、传递文化当成了自己的新使命。

记者:您提到了推广围棋的使命,协会在这方面提出了“让每个学棋的孩子都有展示舞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梁春华:孩子是文化传承的核心,我们一直把“围棋进校园”作为重点工作。通过专门的课程设计,我们把围棋课带进了宝安区1-3年级的课堂,目前已经惠及超过2万名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搭建了完善的赛事体系,像“宝安杯”全国围棋特色学校联赛,去年就吸引了全国近1500所学校参与选拔,让小棋手们能和全国的同龄人同台竞技。我们还会邀请“湾区杯”大棋士,丁浩、杨楷文、李轩豪这些顶尖棋手走进校园,和小棋迷们面对面交流,这种榜样的力量对孩子来说特别珍贵。

记者:除了校园推广,协会打造的“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已经成为全国标杆IP,当时是怎么想到要打造这样一个顶级赛事的?
梁春华:推广围棋需要“以赛为媒”,顶级赛事就是最好的名片。2021年我们决定打造“湾区杯”,就是想让宝安的围棋爱好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最高水平的对决,也让全国看到宝安的围棋氛围。第二届赛事形成了“赛展结合”的模式,同步推出“落子南海边”围棋文化展,通过古棋谱、名家对局解析这些内容,实现顶级赛事竞技与围棋文化传播的双向赋能。

记者:从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到亚洲围棋锦标赛,再到AI围棋锦标赛,协会的赛事版图不断扩大,还实现了传统棋艺与前沿科技的融合。这种布局有什么考量?
梁春华:围棋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文化。它被称为“无字天书”,其深邃逻辑正是诸多人工智能大厂研发大模型的重要基础,而人工智能的进阶探索,更离不开这份古老智慧的滋养。2023年我们承办世界业余锦标赛,让55个国家和地区的棋手聚在湾区;2025年落地亚洲锦标赛,就是想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湾区围棋走向世界。而2024年举办AI围棋锦标赛,联动头部科技企业提供支持,树立起传统棋艺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行业典范。

记者:目前宝安区已有55所围棋特色学校,围棋人口已达30万,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未来,协会有哪些新的规划?
梁春华:这些成果确实是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们联合宝安区教育局签订《围棋进校园战略合作协议》,将围棋普及延伸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覆盖数十万师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宝安模式”。

未来,我们将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为新起点,深度融合文体旅双线发展,奏响围棋文化传播与城市品牌打造的双重乐章。一方面持续深化校园公益普及、社区常态化推广,让围棋这门千年国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爱好者;另一方面升级赛事IP矩阵,将专业赛事与城市文旅资源深度绑定,以棋为媒举办城市围棋嘉年华、文旅主题围棋周等活动,串联城市地标、文化场馆与特色文旅场景,打造兼具竞技性、观赏性与体验感的国际交流平台。我们不仅致力于培养更多围棋事业的参与者、传承者,更希望以棋润心、以赛兴城,让围棋文化浸润心灵、涵养品格,让赛事IP成为城市文旅的闪亮名片,让这份承载着中华智慧的国技在新时代传递更多温度与力量,书写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