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天地宽,万物作教材。深圳启动“每周半天计划”以来,已有433所学校参与该计划,初步构建起“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联动、政企社校协同”的育人新模式。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就该项工作开展调研,这是记者从中获悉的。
2024年秋季学期起,深圳率先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试点。这是继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后,深圳为小学生“减负”实施创新之举。该计划在不增加学科课时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转换教学场景,单双周轮流开展半天校外课、半天阅读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参与的学校不断增加,从试点伊始的61所,一学期后增至100所,到现在的433所,共开展阅读课、校外课超9700课时,参与学生超54万人次。
每周腾出来的半天,怎么安排?各学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不断探索。罗湖区大望学校围绕梧桐山河碧道开展“饮水思源”课程,宝安区新蕾小学开发“从种子到餐桌”劳动食育实践课,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依托数字昆虫馆开发专属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昆虫世界,深圳外国语小学以阅读为主要形式构建跨学科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全科‘悦’读”体系。还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学习。这一创新课程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学习体验,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供给模式,教育部门打造全市统一的“校外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校外基地与课程搜索、预约、评价等服务。目前,平台已上线996门主题课程、506个基地资源,链接385个校外教育基地、121个“一校一馆”和930家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设置14项质量指标,保障校外基地良性运行。在调研座谈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每周半天计划”,以小切口推动育人方式大变革,让更多学生在“无边界课堂”中实现“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成长蜕变。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