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四中全會帶來中國消費提升

10-24 10:14
摘要

文 ︱ 劉憶如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四中全會)於10月20日至10月23日召開,將為自2026年起的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五五計劃)訂定方向。除了持續加大對高科技製造業投資,加強創新及綠色科技新動力之外,民間消費的提升也被預期為會議重心。

新的五年計劃焦點,在於如何維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和提振民間消費。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都是由出口貿易及基礎建設投資帶動,對於民間消費則較少政策上的支持。即使目前民間消費不足,但因美中科技領域的較勁及地緣政治的緊張,中國仍持續偏重產業政策,此次四中全會對消費是否能有更大幅度的著墨,則被高度期待。

當前中國面對的主要挑戰,當然來自於對AI策略性產業最為關鍵的先進半導體技術,中國如何能在此項目上不受制於美國,是中國目前最關切的。對於最近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特朗普隨即宣布將自11月1日起對中國疊加100%關稅,美中較勁愈烈,中國尋求科技自主的決心也愈強。

即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的十四五計劃,偏重在以補貼帶動綠能產業技術。過去五年來,雖然中國的科技及出口皆大幅躍升,2025年全年經濟成長也很可能維持在4.8%之上,但卻仍面對幾項基本經濟問題,包括民間消費不振、房地產持續低迷及產能過剩等,也因此造成物價下跌的通貨緊縮威脅。

中國以前也曾出現過產能過剩問題,例如2015年發生中國生產的鋼及水泥過剩等情況。當時推動的“供給側改革”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對外貿易出口及房產需求的增加,也均有助於化解當時的產能過剩。但是,基於目前美國對全球課徵關稅,外貿成長持續減緩;又面對高齡少子化的趨勢,自然不容易再像以前一樣依賴出口及房產需求消化供給,因此若僅靠供給側改革,產能過剩問題將較難獲解。

尤其這次的產能過剩面對一些更大的挑戰。譬如目前過剩的產能,其實本是全球熱烈需求的新興產業,包括太陽能、電池、電動車等綠能產業。但中國現在的生產量,卻可能已大幅超過全球的需求量:例如依估計,目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可能已達全球需求量的兩倍;電動車的電池產量也已達全球需求量的1.3倍,尤其近年來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地緣政治升溫,這些中國新興產業對外出口的大幅增加,也面臨不少政治壓力。

其次,這些產能過剩的產業多數來自於民間企業,供給面的整合及改革也因此較為困難。例如太陽能及電池產業的民間企業市佔率高達95%,電動車產業的民間企業市占率也有65%。相較於以前鋼及水泥民間企業市占率則僅有35%及50%。政府資源的投入也因此應多以提振民間消費為主,才能化解過高的產能。

針對當前民間消費不振,其中一項根本的作為在於提高社會福利及保障。相對於歐美許多國家,亞洲的社會保險及社會福利普遍偏低;民眾因此有強烈的儲蓄需求。凱因斯當年曾提出“節儉的矛盾”,談的就是當一個經濟體過度崇尚節儉而不願消費時,原本應該帶動經濟成長的民間消費,就無法扮演該有的角色。對中國而言,期待新的五年計劃加大力道拉抬民間消費,例如對子女的養育及消費性貸款等,都希望得到更多的補貼。另外,不具城市戶口的居民,消費心態更為保守;若能對此戶口制度予以鬆綁,也會大幅提升整體消費力,拉抬內需並提升物價水準,可謂惠而不費的改革政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