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京医深情,携手向未来”UNI医工融合创新研讨会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携手共建的宣武华南联合神经外科研究所宣布正式揭牌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领军的神外与创新转化团队同期入驻。这是深圳“三名工程”结出的又一硕果,标志着京深两地神经医学领域的高水平合作迈入全新阶段,一个立足深圳、辐射华南的神经医学新高地正式启航。

引进“国家队”,看病不用再奔波
据了解,宣武华南联合神经外科研究所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共同建设。这一合作旨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精准对接深圳及华南地区患者对顶尖神经专科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
本次引入的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神经外科“国家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团队。张鸿祺教授在脑与脊髓血管病领域深耕三十余载,在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脊髓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将顶尖医疗资源直接引入深圳,重点攻克脑、脊髓血管方面的复杂疑难疾病。未来,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的患者无需远赴北京,即可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外科诊疗服务,极大减轻患者及家庭的就医负担,真正实现“大病不出深圳”。
打造“一所三中心”创新平台
新成立的宣武华南联合神经外科研究所由张鸿祺教授担任所长,并创新性地采用 “一所三中心” 的协同架构,包括神经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和神经技能培训中心,旨在构建一个集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完整生态。

“我们不仅要建立一个顶尖的临床中心,更要打造一个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引擎。”张鸿祺教授在阐述研究所规划时表示,“‘一所三中心’的架构,正是为了将宣武医院成熟的诊疗体系、科研理念和培训标准,与深圳的创新活力深度融合。神经医学中心是服务患者的基石,将确保京深两地的患者享受到同质化的顶尖医疗;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将聚焦临床需求,推动医工融合与成果转化;神经技能培训中心则致力于为华南地区培养下一代神经外科精英。这是一个立体化、系统性的战略布局。”
作为直接服务患者的核心,神经医学中心将全面承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同质化规范诊疗体系。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杜世伟教授介绍道:“中心将创新性地建立多学科融合病房(MDT),确保患者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都能获得连贯、精准、高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我们重点打造脑血管病科、功能神经与疼痛科、神经肿瘤外科、神经重症监护病区四大临床专科,目标就是在区域内树立诊疗新高地,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大病不出深圳’的便利与信心。”
探索“医-工-研”融合新机制
研究所不仅是一个看病的地方,更是一个推动医疗科技创新的平台。依托深圳强大的科技创新生态,研究所将积极探索“医学+工程”的跨界融合新模式,推动神经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器械、新方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和产业化,为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形成“以医带工、以工促医”的良性循环。同期举办的UNI医工融合创新研讨会聚焦医工交叉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融合创新。
会议围绕脑机接口、柔性电子、磁控机器人、智能诊疗等热点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宣武医院洪韬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海洲教授、深圳大学但果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王德利研究员等嘉宾分别就临床导向研究、言语脑机接口、无创血压监测、仿生视网膜等主题发表演讲,展现了医工融合在神经科学、康复工程与智能医疗等方面的广阔前景。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吴松表示:“我们依托宣武华南联合神经外科研究所,将全力推动医工融合与科研转化,加速科技成果在深圳落地生根。这不仅能为患者带来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也将为深圳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深圳智造’在医疗科技领域的一次重要赋能。”

宣武华南联合神经外科研究所的成功落地,是深圳在“三名工程”引领下,推动京深医疗资源深度融合、构建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它代表了一种以 “融合创新”为内核、以 “同质化诊疗”为根基、以 “科研转化”为引擎、以 “人才培养”为支撑的神经医学发展新模式。
展望未来,研究所将持续依托深圳特有的创新生态与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神经医学创新中心,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