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从10月15日就拉开帷幕,然而,刚过一个星期,就有消费者开始退款,缘由是在付定金、付尾款的热潮中,遭遇了一场价格“罗生门”。
许多消费者反映,原本在直播间或商品页面看到的预估价,到了支付尾款时竟悄然上涨。据媒体报道,有网友购买欧莱雅面膜时,尾款从248.89元变为282.1元;也有人发现芭比波朗粉饼的券后价从340.43元跳至378.16元。更令人困惑的是,一些预售商品的价格竟高于现货,例如某款粉饼预售370元,现货却只需350元;一件毛呢外套预售755.1元,现货仅714元。
付了订金的预售反而更贵,真是妥妥地割韭菜。平台客服对此解释称,价格变动源于合并下单优惠分摊或优惠券使用限制。换言之,系统在展示预估价时,默认消费者能享受所有最优优惠,而实际支付时却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这种理想化的价格展示方式,虽不违法,却在事实上构成了误导,有价格欺诈之嫌。
“预售价高于实际购买价”并不新鲜,每年“双十一”期间都有消费者进行类似投诉。但也仅止于投诉,乱象“涛声依旧”。问题的根源在于商家在这场大促游戏中,并没有真正履行“诚信经营”理念,仅仅是想借一年一度的大促,利用平台规则漏洞来多薅点儿羊毛;平台为了让销售数字好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真正尽到监管责任。
只是“羊儿们”也聪明起来,不再贪恋于大促的最低价,而是回归消费理性。从“买买买”到“退退退”,消费者的心态转变,映照出电商大促模式的疲态,“双十一”也终将失去其作为购物节的核心吸引力。
需要提出的是,面对“预售价更贵”的问题,电商平台有责任拿出更有力的措施进行监管,如加强价格监控、优化促销信息披露、设置消费者举报机制等,对套路商家予以流量限制处罚,对诚信商家予以流量奖励。电商平台若对此现象坐视不管或治理不力,短期看是纵容了商家,长期看却是透支了消费者对整个平台的信任,最终会反噬平台自身的生态健康和商业价值,结果就是形成消费者、商家和平台多输的局面。当然,相关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也应积极介入,发挥管控作用。
搭个台子搞个节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场子“有口有碑”地一直做下去。“双十一”开创于2009年,作为我国第一个购物狂欢节,其影响力也在逐渐式微,这虽有外部竞争挤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造节者与参与者是否用诚信来真正守护好这个IP。
走过16载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理应被好好守护,避免成为算计的陷阱。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