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家庭”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
张晚姣家庭
能成为这群特殊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们深感荣幸。看着他们从懂得讲究饮食卫生、听懂指令与家人互动等基础日常行为,到学会自我照顾、慢慢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进阶到认识自我价值、与他人建立起温暖的社交情感联结......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见证他们在爱与陪伴中慢慢长大,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真心换真情”的温暖回报。在此,我们衷心祝福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快乐,都能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拥有美好的未来。
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张家厨房已飘出氤氲的香气。张晚姣守在小锅旁,轻轻搅动着咕嘟作响的营养粥,细心把控着火候,将食材熬煮得细碎软糯,方便脑瘫患儿进食。餐桌上,整齐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餐具,这是为了激发自闭症儿童的进食兴趣而精心准备的。客厅墙壁上,“成长树”照片墙无声见证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从第一次蹒跚学步的瞬间、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获得的奖状、再到毕业典礼上绽放的灿烂笑容。这是深圳市社会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张晚姣和丈夫张华勇用七年时光打造的“模拟家庭”,共计帮助8名没有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找到了温暖的“避风港”,其中5人已成功被爱心家庭收养,3人顺利进入职业培训中心,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当专业照护遇上父母心 “爱的魔法”让陪伴终有回响
2005年,深圳市社会福利服务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启动“模拟家庭”项目,突破传统机构集中供养模式,由一对夫妻担任“模拟父母”,与四名孤残儿童组建家庭。2018年,张晚姣夫妇正式成为这个特殊家庭的“父母”,迎来了平均年龄不足五岁的四个特殊小生命,他们存在程度不同的智力发育迟缓、肢体协调障碍、语言功能缺失等问题,甚至连穿衣吃饭、控制排泄都需要全程协助。
“这些孩子就像受惊的小鸟。”张晚姣回忆初见其中一名孩子金辉时的情景——这个被诊断为全面发育迟缓的男孩蜷缩在墙角发抖,语言能力仅限于模糊的“阿、妈”单音,就连最基础的握勺动作都需要手把手教学。面对挑战,张晚姣制作了一套视觉提示卡片,将日常生活分解成图画步骤,便于金辉理解。她还用不同质地的毛巾做触觉训练工具,每天坚持为金辉按摩,提升他的肢体感知能力。为了持续锻炼金辉的语言能力,张家为金辉设计了接力传递问候的“传声筒”游戏。经过半年的学习,当金辉清晰喊出“爸爸抱”的瞬间,夫妻二人顿时泪流满面。
“爱的魔法”让耐心的陪伴终于得到了回应。如今,金辉曾经颤抖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稳,不仅能独立完成洗漱、整理床铺,还可以帮张晚姣收衣服、摆碗筷;当张晚姣揉着酸痛的肩膀轻叹,金辉会主动上前为她按摩。
事实上,金辉并非特例。曾经终日攥着张晚姣衣角的脑瘫女孩周红,如今能在中心的手工坊里编织出精美杯垫;自闭症患儿小勇的作品在中心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荣获金奖,画中的七彩小屋正是他心中的张家。这一切的改变,并非奇迹,而是张华勇和张晚姣夫妇日复一日的专业引导与温柔呵护。
家的仪式感:在烟火气中重塑安全感
“仪式感能为特殊儿童带来安全感。”这一理念深植于张华勇、张晚姣夫妇的育儿日常。他们不仅注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更将专业的康复理念融入一次次精心设计的仪式中——通过结构化、可预测的家庭活动,帮助孩子们建立秩序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
家中随处可见童趣盎然又和谐欢乐的画面:春节时,窗花必由孩子们亲手粘贴;中秋佳节,月饼总被捏成萌萌的动物造型;每日傍晚,一家人雷打不动外出散步,夕阳把六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张华勇下班后化身“游戏治疗师”,把枯燥的康复训练变成“开火车”“搭积木”的欢乐时光;他有时假装在草地上滑倒,引得孩子们争先恐后跑来搀扶;有时左右开弓同时抱起两个孩子玩“空中飞人”,屋子里回荡着银铃般的笑声;张晚姣则常带着孩子们制作水果拼盘,细心引导他们参与其中。
更难得的是亲生子女的全身心融入。读大学的姐姐一回家就开办“折纸小课堂”,上高中的哥哥主动带着弟弟妹妹做运动,血缘的界限渐渐在笑声中消融。家庭氛围的熏陶悄然影响着两个孩子:女儿如今已是一名幼教老师;儿子工作后,也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回到福利中心帮忙做志愿服务。
七年来,张晚姣一家不仅为孩子筑起爱的港湾,还摸索出一套可推广的养育模式。他们总结的“五心照护法”——耐心引导、细心观察、贴心抚慰、精心规划、恒心坚持,被纳入中心培训教材。针对不同残障类型的孩子,夫妇俩还创新设计出“生活技能进阶表”,把穿衣、洗漱等日常行为拆解为20个可操作的步骤,使得经他们照护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夜幕降临,张家阳台上晾晒的彩虹袜子随风轻摆,厨房飘着孩子们最爱的番茄炒蛋的香气,客厅传来咿呀学数的稚嫩童声。这些寻常人家的烟火气,于曾失去依靠的孤残儿童而言,恰似照亮生命的灯塔。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