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何建佳:躬耕福田二十年,矢志不渝写春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9-28 20:25
收录于专题:口述岁月•福田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何建佳,1954年出生,曾任福田区政协秘书长、福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福田区改革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长期从事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调查研究、政策制定、改革创新以及区委区政府重要文件的文字起草等工作,是福田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关键节点的历史见证人。

口述时间:2025年6月25日

口述地点:深圳本人居所

199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市福田区。从那时起,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福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工作中,直至退休。如今的福田已经是深圳市经济繁荣兴旺、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心城区,成为深圳速度、深圳高度与深圳温度的标杆。

退休以后,外地的亲朋故旧来深圳,我常常会带他们到深圳各处,尤其是我工作奋斗过二十多年的地方看一看。在平安金融中心顶楼,俯瞰脚下这片福地,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告诉他们,几十年来这里发生了多少奇迹,以及福田奇迹背后的动人故事……

一、福田:“湖山拥福,田地生辉”

说到福田区的名字,辖区内以前有个福田公社,名字既接地气,又容易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福田”二字既传承了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又在“湖山拥福,田地生辉”的憧憬中激发热情。大家一致赞同这个区名,并纷纷表示,一定要在这片充满福气的田野中建设好新城区,在不久的将来,描绘幸福画卷,谱写动人篇章。

福田建区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建区当年的GDP只有39亿元。同时期的罗湖,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记得那时我们到罗湖参观,平生第一次仰着头看这么高的摩天大楼,头上戴的帽子都要掉下来了。但到了福田,就得低头看路了。那时候的深南路,建设得有点样子的是上海宾馆以东,而福田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片的水田和鱼塘,我和同事们下去调研,常常骑单车从水田塘边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栽到水沟里。

1995年福田区一带

不过,大家并没有心理落差。因为我们都知道,福田建区伊始就有着很高的定位——深圳市中心区。当时我们中间流行的说法是:责任都扛在肩上了,不在这片热土上挥洒自己的汗水,贡献自己的智慧,怎么对得起这份责任。

在福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夜。福田区历届领导干部的身上,都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面对“万事开头难”的局面,大家都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没有所谓“加班加点”的概念。作为区委区政府指挥部、参谋部的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每当区里在决策方面遇到“急难新重”的任务,主动围绕中心任务和同事们一同讨论研究拿出方案,下班后继续工作,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大家这么没日没夜地干,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心里踏实,不辱没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把福田建设得更好。

1995年福田中心片区

二、法治——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因与传承

福田行政区设立后,依法需要通过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完成地方政权的组建,比如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政府领导班子等;需要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诉求,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健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地方治理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进步。其中,人大代表的选举,成了福田建区后的一件大事。

人大代表怎么产生?要先进行选民登记,再从选民中选出代表,这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登记、投票工作。那时候通讯、交通都不发达,选举的宣传发动工作,全靠同志们两条腿挨家挨户跑。

我当时在经济办工作,负责国有企业系统的选举,还相对容易些,直接与公司电话联系,约好时间就行了。真正困难的是15个行政村的选民选举,别看现在这些村个个都已经是响当当的股份公司了,那个时候多数村民还在田间水塘地头忙活,要让他们了解和参加选举,负责此项工作的同事们费了不少功夫。

1995年福田区办公大楼

尽管条件简陋,但居民们知道要投票选出福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都表现出非常朴素的法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我记得有个国企选举的投票点,票箱是用纸皮盒糊的,但这并没有影响群众的政治热情,职工们排着长队,一个个郑重其事地把选票投进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带着选票和票箱到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家家里,向他介绍选举的情况。老人家小心翼翼地把选票投进箱子的那一刻,屋里静得能听见选票落下的声音——那种无比神圣而庄严的感觉,至今想起仍让我心头一热。

2024年12月19日,福田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国经济特区城市中唯一、也是全市唯一“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是福田区乃至深圳市民主法治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反映了福田区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从当年纸箱作票箱时群众郑重投票的初心,到如今搭建起民意直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那份扎根基层的民主热忱与法治信仰从未改变。当年埋下的法治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法治精神早已融入福田的城市基因。

三、从“大经济、大发展、大服务”到“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

福田区政府成立之后,我服从组织安排,到办公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有幸亲历和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经济脉搏逐渐变得强劲的全过程。

建区以后,福田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我不是搞经济出身的,在经济办的工作经历,让我对福田的经济状况有较多的了解。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那时候的福田经济基本上是“小打小闹”。一级区属国有企业不到一百家,加上子公司也就几百家。除了几家房地产和外贸企业,其他的规模都非常小,多数是经营日用品、小电器、小五金、食品等贸易企业,收入、利润、附加值都上不了台面。

当时各街道的主要工作不像现在专注于为社区、为居民服务,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到搞集体经济上面来了,而集体经济的模式也比较原始。稍微有些工业基础的街道,就办一些小工厂,什么都生产,如铁丝、自行车配件,甚至马桶盖,比较高级一点的就是CD、3.5英寸磁盘。

20世纪90年代福田区

这样的“小打小闹”,显然不是国家在深圳创立经济特区的初衷。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勇当排头兵,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才是创立经济特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福田区在如何改变过去那种规模小、简单化、体制单一、收益低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上,开始了思想大解放。随着深圳市分税制的施行,在全区确立并推广“辖区经济”理念,成为我们后来确立若干年若干系列发展战略的前提。所谓的“辖区经济”,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就是说只要在福田区经营、纳税,不论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我们都欢迎。

随着“辖区经济”理念的奠定,“大经济”战略便呼之欲出。什么是“大经济”,核心内容其实不外乎两点。一是从过去主要关注区属国有企业放大到全辖区范围内的所有企业,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论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只要能在本辖区内缴纳税收,我们一律欢迎;二是政府的一切经济工作都要摒弃过去那种小打小闹的小门店经济、牌照经济、地摊经济,全心全意地将战略眼光放在打造整体实力强、辐射范围广、发展速度快,对辖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都市工业、都市旅游、繁荣繁华的商业、零售业和现代物流业上。这些理念现在看来稀松平常,在当时还是比较前卫的。

很快,“大经济”战略就像一面旗帜,一呼百应,不仅大大激活了本地经济,也吸引了许多外来投资者,特别是港商资本。福田经济的产业规模和质量迅速提升。这时候,什么是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很自然就提到了福田人的面前。

我们常说“为人民服务”,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意识形态和工作作风层面,落实在经济领域上的措施还不够。面对纷至沓来的外来投资者,我们意识到,要让他们留得住,就必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令人满意的服务。于是在确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上,“大服务”很自然就位列其中。把大服务作为战略提出来,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必须落实的。衡量和检讨政府部门工作是否落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服务有没有到位,有没有让投资者和居民群众感觉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可以说,福田是最早落实“服务型政府”的地区之一,把“服务”提升到战略高度,便是明证。

逐渐地,居民和投资者都感觉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好,服务意识强,居民安家乐业,投资者也自然多了起来,战略中的“大发展”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实现。这就是福田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经济、大发展、大服务”战略。

福田区在第四届党代会推出了升级版的“三大”发展战略,即“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发展战略。经济和文化是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经济和文化必须齐头并进。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的福田不光要经济强,更要成为文化高地。当时广东省提出了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配合这个“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福田区提出建设“文化大区”,把“大文化”作为战略提出正逢其时。作为战略实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福田提出建设“一公里文化圈”,打造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这在当年,是很有魄力的事情。至于原来战略中的“大发展”,把这个新的“三大”做好了,其战略意图必定就能实现!

四、与时俱进,战略引领风气之先

在高速发展10多年后,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整体实力,已是建区初期不可同日而语的了。但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谋划未来前进方向时,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看起来比较成功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构想上。如何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始终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是“环境立区”。这是一个概括性、总揽性的战略。福田区按照制定的发展战略探索前进,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未来的道路上,还要不要提新的发展战略,怎么提?这个问题摆在了福田区委区政府的桌面上。

一天,区委书记来到我们中间,和大家一起研究这一问题。在他的引导下,我们逐渐对新的战略思想有了共识。建区初期,一切都在起步阶段,战略的提出宜具体和直接。而今到了提一个统领性战略的时候了。大家意识到,投资者靠脚来投票,居民在优良的环境中安家立业,这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社会治安、交通道路、公共设施、行政服务、城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不一而足。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就叫“环境立区”!大家一拍即合。致力于把城市环境建设好,正是现在推行的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是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建区35年来,福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重点,如后来提出的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都是因应时代进步和发展需求而形成的。

作为一名福田发展的亲历者,我见证了福田从“水田滩涂”到“首善之区”的巨变,见证了“福田”的美好期待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为自己有幸贡献了绵薄之力感到十分欣慰。

我很喜欢在福田工作的环境。在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岁月里,最令我怀念的,是同事们围坐畅谈、共同探讨的场景。大家各抒己见,集体智慧在碰撞中闪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年轻同事的寄语。深圳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地方,年轻人有很多机会,要敢于思考,付诸实践,一定会有成绩。

我希望福田区手握接力棒的一代代年轻人,秉持福田建区以来锐意进取的姿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大胆创新,以中心城区、首善之区的责任担当,开创未来,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